图书介绍
苜蓿褐斑病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袁庆华,桂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8968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6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171页
- 主题词:紫花苜蓿-褐斑病-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苜蓿褐斑病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苜蓿褐斑病的分布1
二、苜蓿褐斑病的危害与损失2
(一)苜蓿褐斑病对苜蓿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
(二)苜蓿褐斑病对苜蓿品质的影响3
第一章 苜蓿褐斑病的研究方法4
一、病害的调查4
(一)调查的类别4
(二)取样方法5
(三)分级标准及病情记载6
二、苜蓿假盘菌9
(一)苜蓿假盘菌的分离和培养9
(二)苜蓿假盘菌DNA的提取方法14
(三)苜蓿假盘菌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16
(四)不同地区苜蓿假盘菌ISSR指纹分析21
三、苜蓿褐斑病24
(一)苜蓿褐斑病接种方法24
(二)苜蓿褐斑病保护酶系统的研究25
(三)苜蓿褐斑病分子标记方法28
第二章 苜蓿褐斑病的症状及诊断38
一、苜蓿褐斑病的症状38
(一)苜蓿褐斑病的外部症状38
(二)苜蓿受假盘菌侵染后的组织结构变化和病理变化38
二、苜蓿褐斑病的诊断程序39
(一)症状的观察和显微镜检查39
(二)病原菌的分离39
(三)致病性测定40
第三章 苜蓿假盘菌的生物学特性41
一、苜蓿假盘菌及其菌落的形态特征41
(一)苜蓿假盘菌的形态特征41
(二)菌落的形态特征42
二、苜蓿假盘菌的生殖特点43
三、苜蓿假盘菌的生理生化特性43
(一)苜蓿假盘菌的营养特性43
(二)苜蓿假盘菌的生理特性45
(三)苜蓿假盘菌的致病性和侵染性48
(四)苜蓿假盘菌ISSR遗传多样性研究49
(五)小结50
第四章 植物的抗病机制及其遗传52
一、植物的抗病性52
(一)抗病性的概念52
(二)抗病性的类型53
(三)植物抗病性的机制55
(四)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61
二、抗病性的遗传和变异63
(一)抗病性遗传的研究方法63
(二)抗病性遗传的研究成果64
(三)寄主抗病性的变异66
第五章 苜蓿褐斑病的发生和发展67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67
(一)苜蓿假盘菌的寄生性67
(二)苜蓿假盘菌的寄主专化性68
(三)苜蓿假盘菌的致病性68
(四)病原物的致病机制69
二、苜蓿褐斑病的传播方式和侵染过程70
(一)传播方式70
(二)影响病原菌传播的环境因素71
(三)苜蓿褐斑病的侵染过程74
三、病害循环77
(一)苜蓿假盘菌的越冬和越夏78
(二)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78
(一)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79
四、病害的流行79
(二)病害流行的变化80
第六章 苜蓿褐斑病的防治途径81
一、田间管理措施81
(一)合理进行草地排灌81
(二)科学施肥82
(三)合理的种植方式82
(四)合理利用草地83
(五)搞好草地卫生83
二、化学防治措施83
三、抗病品种选育85
四、生物防治措施85
(一)抗生作用86
(二)寄生现象86
(三)交互保护86
(四)竞争作用87
第七章 苜蓿褐斑病的抗病育种88
一、抗病育种的重要性及进展88
(一)抗病育种的重要性88
(二)抗病育种的进展89
二、抗病性鉴定90
(一)进行抗病性鉴定所需要的外部条件90
(二)田间抗病性的鉴定90
(三)实验室或温室内抗病性的鉴定91
三、苜蓿抗病种质材料的筛选及田间抗病性评价92
(一)苜蓿抗病种质材料的筛选92
(二)苜蓿抗感株系的筛选97
四、传统的抗病育种方法101
(一)广泛收集抗原101
(二)抗病品种的传统选育方法102
(一)遗传标记简介110
五、苜蓿抗褐斑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110
(二)同工酶标记112
(三)DNA分子标记120
六、抗病品种的使用131
七、预防品种退化的措施和方法132
(一)品种退化的征象133
(二)品种退化的原因133
(三)预防品种退化的方法134
第八章 苜蓿病害的鉴定标准136
一、苜蓿霜霉病136
二、苜蓿丝囊霉根腐病137
三、镰刀菌萎蔫病(Ⅰ)138
四、镰刀菌萎蔫病(Ⅱ)139
五、小叶斑病140
六、疫霉根腐病141
八、腐霉病142
七、苗期疫霉根腐病142
九、锈病143
十、菌核病144
十一、春季黑茎病和叶斑病145
十二、壳多隔孢菌叶斑病和根腐病146
十三、匍柄霉叶斑病148
十四、黄萎病149
十五、黄叶斑病150
十六、白粉病151
十七、炭疽病151
十八、细菌性萎蔫病(Ⅰ)152
十九、细菌性萎蔫病(Ⅱ)153
附录 常用试剂的配制155
参考文献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