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海洋文化的信仰渊源探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巧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6222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71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海洋文化的信仰渊源探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道教与水崇拜概述1
第一节 道教水崇拜是道教思想的载体2
第二节 海洋契合了道教水崇拜的想象11
第三节 气论是道教水崇拜的哲学形态16
第四节 炼炁是道教水崇拜的特殊实践24
第五节 道教的敬水活动体现了水崇拜29
一 符水治病29
二 沐浴净身32
三 服水辟谷37
第二章 海洋文化与道教起源42
第一节 海洋是催生宗教信仰的土壤43
第二节 海洋促成沿海尚鬼好祀氛围47
第三节 渔业巫卜为道教法术的来源49
第四节 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早期道派54
第三章 海洋文化与神仙60
第一节 海洋是神仙生活的场所60
第二节 海洋是仙境奇遇的背景66
第三节 海洋生物是精怪的雏形70
第四节 海洋物产是法宝的渊薮73
第四章 道教与旧有水神崇拜86
第一节 继承上古水神崇拜87
第二节 充实江河水府崇拜91
一 长江水神92
二 黄河水神97
三 淮河水神102
四 济河水神103
第三节 改造扩充雨神职能112
一 风神114
二 雷神118
三 电神119
第五章 道教与新造水神121
第一节 具有阴柔之美的女性水仙121
第二节 具有阳刚力量的水仙尊王123
第三节 具有解厄职能的水官大帝126
第四节 治水有功的山川神主大禹127
第五节 水星崇拜形成的水德星君129
第六节 五行主水附会的玄武水神131
第六章 道教与四海海神崇拜134
第一节 完善四海海神名讳135
第二节 丰富东海海神形象140
一 暴躁海神142
二 荒淫海神143
三 东海神女143
四 东华帝君144
五 扶桑大帝145
六 东海小童145
第三节 扩充南海海神家族147
一 南海君148
二 南溟夫人148
三 南海王之子149
四 南海王之女150
第四节 保留政治色彩浓厚的西海神152
第五节 继承方位色彩浓厚的北海神153
第七章 道教与四海龙王158
第一节 龙王品确定龙王名目159
第二节 以道教仪式祭祀龙王161
第三节 以仙境思维塑造龙宫163
第四节 以仙阶降低龙王地位166
第八章 道教与民间渔业海神168
第一节 吸纳民间潮神信仰168
一 潮神伍子胥169
二 因治潮有功而获封的潮神171
三 民间传说故事中的潮神173
四 对潮神的祭祀174
第二节 丰富传统船神信仰178
一 船神孟公孟姥178
二 历史人物转变为船神180
三 观音、妈祖等神灵作为船神183
四 捕鱼能手作为船神184
五 对船神的祭祀185
第三节 衍生出网神与禁忌187
第四节 吸收了岛礁引航神188
第五节 发展民间鱼神信仰190
一 将海洋生物演变为鱼神191
二 将能工巧匠发展成鱼神194
第九章 道教与新造海神197
第一节 因功成神198
一 “海龙王”钱镠198
二 “灵应神”鲍盖199
三 “江夏侯”黄晟200
四 “罗仙”罗清宗202
五 “抗倭将军”戚继光203
六 “周显灵王”周雄203
七 “助海显灵侯”陈相公204
八 “猛将老爷”刘猛将204
第二节 因灵成神206
第三节 因俗成神210
第四节 因誉成神213
一 海洋土地公214
二 海神妈祖214
三 观音菩萨保佑出行平安217
四 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221
五 关圣帝君关羽信仰224
第十章 道教与祈雨仪式227
第一节 继承巫术祈雨227
第二节 完善祭祀求雨234
第三节 参与民间祈雨242
第四节 传承舞龙祈雨246
一 龙游舞草龙247
二 建德断头龙248
三 丽水舞板龙249
四 郭巨舞龙250
结 语252
参考文献254
后记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