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校仇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舜徽著戴建业导读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7069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147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159页
- 主题词:校雠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校仇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广校雠略卷一1
校雠学名义及封域论二篇1
目录板本校勘皆校雠之事2
目录学名义之非3
著述体例论十篇3
古人志在用世不得已而后著述4
古代著述皆可目为史料5
拟古著书之始5
著作编述钞纂三者之别6
编述体例7
太史公书为编述之正体8
钞纂之书不可混于著述9
钞纂之书日盛而著述日衰9
官修之书无关著述10
施教之书与著述异体11
著述标题论八篇11
古人著述皆书成之后始有大题12
《论语》《孟子》之名皆后人补题13
一书而数易大题者宜详其变革14
著述自为篇题起于记事之书15
诸子名篇新异为著述之始衰16
经传篇题多经后人增损17
古书分章别题皆后人所加17
篇中之标题18
广校雠略卷二19
作者姓字标题论五篇19
古初著述不自署名之故19
魏以后学者始自名其书为子20
说经之书称氏皆出于后人追题21
后世著述自题某学之谬22
著述自题姓字之始22
补题作者姓字论四篇22
误以传学之人为著书之人23
误以后师之书为古人之书23
误以注述为著作24
误以承学为先师24
援引古书标题论八篇25
称引书名之失实25
称引书名之从省26
称引书名有不宜从省者27
称引书名有增新于其旧者28
称引官修诸书不当标举一人29
书有名近而实殊者不可连举并称30
称引篇目不可据后人改本删标题字30
称引篇目不可误连注述之名31
广校雠略卷三32
序书体例论五篇32
序书之正体33
序书之变例33
后人移古书序目于篇首34
后人著书不复为叙传之故35
传注家序书之体36
注书流别论二篇36
注述之业不外十科38
集解义疏体例39
书籍传布论二篇39
简纸与篇卷40
印刷术盛行后之利弊41
书籍散亡论二篇41
书之亡佚不尽由于兵燹42
书籍散亡之迹43
簿录体例论四篇43
簿录所载未必能概一代之全43
史志之不同于官簿私录44
著录之例一书不嫌重见45
造书目者止录当代著述始于王俭《七志》46
部类分合论七篇46
五经总义47
起居注与实录48
纪事本末48
史钞49
时令50
谱录宜归类书51
小说51
广校雠略卷四52
书籍必须校勘论二篇52
辞句误夺—字误衍一字之关系53
字体误增—笔误省—笔之关系54
校书非易事论四篇54
校书贵任专才55
校书必资众手56
校书必熟于群籍57
校书必深于小学57
校书方法论六篇58
不可轻于改字59
取相类之书对校60
据古注以校正文61
类书及古注不可尽据62
旧本书不可尽据63
宋刊本不可尽据63
清代校勘家得失论三篇64
考证家不妄改字64
考证家之校勘复有专门博涉二派65
金坛段氏之勇于改字67
审定伪书论三篇67
汉人辨伪之法68
伪书不可尽弃68
古书多附益之笔69
搜辑佚书论五篇69
辑佚之依据70
古人援引旧文不可尽据71
辑佚之难于别择72
辑佚之必须有识73
辑佚为学成以后之事74
广校雠略卷五75
汉唐宋清学术论十八篇75
辨章学术始于太史公76
郑氏校注群经实寓辨章学术之意77
经师家法亡于东汉78
唐初诸儒论学有不同于后世者78
唐代史学实有承先启后之功80
昌黎韩氏实开两宋学风80
宋史分立儒林道学二传之故81
两宋诸儒实为清代朴学之先驱82
宋人经说不可尽废83
宋世私门校书之盛84
清代兴起之师85
乾嘉诸儒囿于治经之弊86
乾嘉诸儒著述非初学所能读87
道咸以下清学渐衰88
道咸以下学者依附乾嘉之弊89
道咸以下学者模拟著书之非90
群经新疏未必尽善91
专精与博通之辨92
凡书五卷十九论一百篇92
附录三种93
汉书艺文志释例93
毛诗故训传释例115
世说新语注释例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