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学教育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学教育心理学
  • 李梅,陈明立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128974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教育心理学-中学教师-师资培训-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学教育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1

第一节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

一、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二、中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3

三、中学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3

四、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

第二节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9

一、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9

二、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10

第三节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2

一、孕育时期(19世纪末—1903年)12

二、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以前)13

三、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13

四、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14

五、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4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8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8

一、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8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21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22

一、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22

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23

三、中学生记忆策略的培养25

四、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5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27

一、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27

二、中学生的人格塑造28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34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34

一、什么是学习34

二、学习的分类35

第二节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37

一、早期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37

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41

第三节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42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42

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43

三、托尔曼的认知目的学习理论45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一接受学习理论47

第四节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49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49

二、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50

第五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50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50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51

第四章 学习动机56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56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56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57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58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分类61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61

二、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61

三、高尚的学习动机与低级的学习动机61

四、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62

五、长远的学习动机与短暂的学习动机62

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62

一、强化理论62

二、成就动机理论63

三、成就归因理论64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65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67

一、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原则67

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67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74

第一节 知识概述74

一、知识的概念74

二、知识的分类75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76

四、知识学习的作用80

第二节 概念与规则的学习80

一、概念的学习与教学81

二、规则的学习与教学86

第三节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89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89

二、陈述性知识的获得92

三、程序性知识的表征94

四、程序性知识的获得96

第六章 技能的学习100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100

一、技能的概念100

二、技能的特点100

三、技能的分类101

四、促进技能形成的一般条件102

五、技能与知识、习惯的关系103

六、技能的作用104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04

一、动作技能的结构104

二、动作技能的种类105

三、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105

四、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108

五、青少年期动作技能的特点110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11

一、原型定向111

二、原型操作113

三、原型内化114

第七章 学习的迁移118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118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118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118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120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20

一、形式训练说120

二、共同要素说121

三、概括化理论122

四、关系转换说122

五、认知结构说122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123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123

二、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124

三、激发迁移动机124

四、培养迁移能力125

第八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128

第一节 概述128

一、态度的概述128

二、品德的概述130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31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32

一、品德发展的特点132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34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对教学的启示135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135

一、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135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136

第四节 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与转变138

一、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38

二、品德不良的转化143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149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149

一、问题149

二、问题解决150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空间151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152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53

一、问题情境153

二、认知结构的限制154

三、定势155

四、功能固着156

五、动机和情绪状态157

六、原型启发157

七、知识经验157

八、个性特征158

第三节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158

一、问题教学的性质158

二、问题教学的步骤158

三、问题教学的优点159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59

第四节 创造性概述160

一、什么是创造性161

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161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62

第五节 创造性的培养163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63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64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64

第十章 学习策略170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170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170

二、学习策略的特点171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172

四、研究学习策略的意义172

第二节 通用学习策略173

一、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173

二、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策略174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178

一、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178

二、影响学习策略教学与训练的因素179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182

第十一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88

第一节 个别差异概述188

一、什么是个别差异188

二、个别差异产生的原因188

三、研究个别差异的意义189

第二节 学习风格差异190

一、学习风格概述190

二、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191

第三节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98

一、关于因材施教198

二、适应与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199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教育208

第一节 健康与心理健康概述208

一、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208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208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209

第二节 学校心理教育概述210

一、什么是学校心理教育210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12

第三节 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原则与途径213

一、心理教育的目标213

二、心理教育的原则214

三、心理教育的途径215

第四节 心理评估与心理辅导216

一、心理评估216

二、心理辅导218

第五节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220

一、中学生发展中形成的问题220

二、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222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223

四、情绪方面的困扰224

第十三章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227

第一节 班级人际关系概述227

一、班级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其心理成分227

二、班集体的含义及特征228

三、班集体的形成过程228

第二节 班级中的同伴关系229

一、同伴关系及其作用229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中的同伴关系230

三、中学生同伴交往的原则和技巧231

第三节 班级中的师生关系233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与特点233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234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234

第十四章 教师心理239

第一节 教师心理概述239

一、教师心理研究概况239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及其构成242

第二节 教师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244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244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244

三、教师的效能感与职业成就的关系245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245

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历程245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路径248

三、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职业倦怠249

主要参考文献2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