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财税计量分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邹洋,郭玉清编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003715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财政管理-经济计量分析-高等学校-教材;税收管理-经济计量分析-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财税计量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财政收入篇3
第一章 我国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3
第一节 引言3
第二节 数据分析5
第三节 理论分析8
第四节 面板数据模型及其估计12
第五节 结论22
第二章 中国政府预算收支关系研究27
第一节 引言27
第二节 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方法回顾29
第三节 中国政府预算收支关系的实证研究32
第四节 结论41
第三章 中国最优宏观税负规模的估算46
第一节 引言46
第二节 政府最优宏观税负规模的理论分析:Barro模型及其扩展48
第三节 实证分析与检验52
第四节 结论57
二、财政支出篇63
第四章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63
第一节 引言63
第二节 先行研究64
第三节 理论模型68
第四节 实证检验70
第五节 结论78
第五章 财政支出、辖区人口规模与经济增长82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82
第二节 基于省域视角的简单增长理论模型84
第三节 计量模型和内生性处理86
第四节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89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92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含义101
第六章 出口退税、出口扩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05
第一节 引言105
第二节 博弈分析106
第三节 数据分析109
第四节 计量模型及其估计结果113
第五节 结论121
第七章 中国财政科教支出的动态经济效应分析123
第一节 引言123
第二节 财政科教支出动态经济效应的理论解释: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125
第三节 中国财政科教支出的动态经济效应:实证分析132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140
第八章 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144
第一节 引言144
第二节 先行研究144
第三节 实证分析模型及其估计148
第四节 结论153
第九章 中国政府消费和公债发行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56
第一节 引言156
第二节 先行实证研究157
第三节 理论模型:欧拉方程式与“有效”消费理论的结合160
第四节 数据分析163
第五节 实证模型及其估计171
第六节 结论178
第十章 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84
第一节 引言184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186
第三节 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与乏力原因189
第四节 理论与计量分析模型195
第五节 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200
第六节 促进居民消费支出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211
第七节 结论216
第十一章 科技创新投入与专利产出的关系222
第一节 引言222
第二节 科技创新投入的衡量及比较224
第三节 科技创新投入与专利授权量之间的关系228
第四节 政策应用:政府介入科技创新的合理性和具体措施235
第五节 结论237
三、财税政策篇243
第十二章 中国财政周期性波动的经济稳定效应分析243
第一节 引言243
第二节 中国产出、财政收支及财政赤字的波动分析245
第三节 实证分析与检验249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含义255
第十三章 人力资本门槛、创新互动能力与低发展陷阱259
第一节 引言259
第二节 理论模型262
第三节 经验分析268
第四节 结论278
第十四章 中国财政创新激励政策的增长绩效分析282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82
第二节 融合财政创新激励政策的增长理论模型284
第三节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288
第四节 结论性评论296
第十五章 出口退税率调整与出口增长的关系300
第一节 引言300
第二节 博弈分析302
第三节 数据分析306
第四节 联立方程模型及其估计310
第五节 结论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