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
  • 杨英法编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31102325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2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企业家-研究-中国;企业领导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谈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必须与处理、解决矛盾的主体相联系11

一、处理、解决矛盾的主体的三种类型14

二、本书处理矛盾的方式与解决矛盾的方式的含义15

三、处理矛盾与解决矛盾之间的关系17

第二章 本书矛盾的涵义、类型及功能19

第一节 本书矛盾的涵义19

一、通行哲学教材对矛盾的论述包含两大逻辑矛盾20

二、两大逻辑矛盾出现的根源在于将矛盾与阴阳(对立面)混同21

三、将矛盾和阴阳(对立面)分开,两大逻辑矛盾便迎刃而解35

第二节 本书矛盾的类型37

一、未产生的矛盾、刚萌生的矛盾、已形成的矛盾和已解决的矛盾37

二、实物(实体)间矛盾、非实物(非实体)间矛盾和实虚间矛盾38

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优势方、劣势方、均势方38

五、顶牛型矛盾和错位型矛盾39

四、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39

六、固有性矛盾和非固有性矛盾40

七、根本性矛盾和枝节性矛盾40

八、身间矛盾、身内矛盾和身外矛盾41

九、未觉性矛盾、单觉性矛盾、双觉性矛盾、未挑明的矛盾、已挑明的矛盾、未公开的矛盾和已公开的矛盾41

十、单向性矛盾和双向性矛盾42

十一、利害冲突造成的矛盾、见解歧异产生的矛盾和误解产生的矛盾42

十二、经济矛盾、政治矛盾和思想矛盾43

十三、有意制造的矛盾和不经意产生的矛盾43

十四、实存性矛盾和论断性矛盾44

十五、深层矛盾和浅层矛盾44

十六、趋趋矛盾、趋避矛盾和避避矛盾44

十七、临受型矛盾和缺失型矛盾45

十八、全程性矛盾和阶段性矛盾46

一、事物发展的动力由内驱力、压力和助成力三重构成47

第三节 矛盾的功能47

(二)三重动力说具有普遍适用性48

(一)事物发展的动力结构分析48

(三)事物发展的三重动力之间的关系59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中的压力60

第三章 矛盾的一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65

第一节 矛盾的一方所处理矛盾的类型65

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65

二、人与物之间的矛盾66

三、人与事之间的矛盾66

四、人与理之间的矛盾66

五、物与物之间的矛盾66

第二节 矛盾的一方处理矛盾的方式67

一、矛盾的一方对待矛盾的根本态度67

(二)如果矛盾产生,是要化解、缓和,还是不惜激化,力图战而胜之68

(一)如果矛盾尚未产生,是希望避免矛盾产生,还是希望矛盾产生68

二、避免矛盾产生的方式70

(一)严以律己,不触犯他人利益70

(二)谨言慎行,防止祸从口出71

(三)分定权责,消除觊觎推诿之心71

(四)预作安排,消除招怨致祸之由72

(五)公正公开,消除招怨误会之苗73

三、矛盾产生后的处理方式75

(一)听之任之76

(二)激化矛盾77

(三)解决矛盾78

(四)转移矛盾81

(五)逃避矛盾82

一、克己忍让83

第三节 矛盾的一方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式83

二、主动就责84

三、施以恩惠84

四、责己思过86

五、美言暖语86

六、热情友好的态度88

七、满足对方要求88

八、负荆请罪89

九、晓以理义90

十、求同存异91

十一、许以未来92

十二、分定权责92

十三、施以幽默93

十四、分定位序94

十五、消除误会94

十六、重释误导96

第四节 矛盾的一方制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式97

一、制解矛盾的要点97

(一)强己97

(二)弱敌102

(三)扼敌咽喉要害119

(四)抓准时机126

(五)保持信息灵通127

(六)善借外力132

二、斗争的结果141

(一)统一体破裂、解体141

(二)一胜一负142

(三)两败俱伤151

(四)胜负不分152

(一)力斗、智斗和舌战156

三、斗争的方式156

(二)直接斗和间接斗163

(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文化斗争、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165

(四)互防型斗争、攻防型斗争和互攻型斗争169

(五)搏击型斗争和竞赛型斗争171

第五节 制解与化解之间的关系172

一、使用的主体各不相同172

二、适用范围各不相同173

三、二者之间可相互转化175

四、对很多矛盾,应两手并用176

第六节 人对自己与非人矛盾的解决177

一、人对此类矛盾的处理特征178

(一)人占主导地位178

(二)主要是解决,其他处理方式价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178

(一)变物以应人179

二、人对人与物矛盾的解决方式179

(二)顺物而变己180

(三)变物又变人181

三、人对人与事矛盾的解决方式182

(一)变事使合己意182

(二)顺事而改变主意183

(三)耐心等待185

四、人对人与理矛盾的解决方式186

(一)依理行事186

(二)逆理强行187

五、人对欲望与现实矛盾的解决方式188

(一)改变现实,使其符合人的需要188

(二)调整或限制人的欲望189

第七节 领导对人己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191

(三)二者双管齐下191

一、领导处理矛盾的特征192

(一)不仅代表个人,而且代表所领导的团体,拥有一般群众所不具备的团体授予的权力192

(二)可制定规章,且较之群众更多地受制于各种规章193

(三)对其自己与群众及其他领导的矛盾,一般应力求化解,而不应轻易谋求制解194

(四)处理、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般方式都适用,但又有自己的独特方式194

二、领导处理人己矛盾的独特方式195

(一)以发展求解决,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196

(二)正己垂范,使群众敬信诚服196

(三)办事公道,使群众心悦诚服197

(四)施政公开,消除引起误会之源197

(五)群策群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198

(六)建立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相统一的经济、政治体制198

(九)建立有利于遵纪守法、道德高尚者的社会机制199

(七)建立正常的协商、对话机制199

(八)建立事务与体制相统一的管理体制199

(十)建立权责明确、统一的管理体制,消除推诿扯皮、互争权利的体制根源200

(十一)建立预警和奖惩机制200

(十二)建立统筹协调机制200

第八节 关于自然界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201

一、自然界矛盾的处理、解决特征201

二、自然界矛盾解决过程的特征202

(一)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交替203

(二)不协调——协调——不协调——协调……的循环交替204

(三)不稳定态——稳定态——不稳定态——稳定态……的循环交替205

三、矛盾得到解决的形式206

(一)产生出利益兼顾、和谐共存的形式206

(二)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207

(三)矛盾各方同归于尽208

(四)矛盾各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209

(五)矛盾统一体破裂、解体209

(六)矛盾各方发生物质交换和结构重组210

四、关于生物界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问题210

(一)生物与环境的矛盾的处理方式210

(二)生物与生物之间矛盾的处理方式217

第九节 矛盾无法解决时处理矛盾的原则222

一、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将其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223

二、积极准备,创造条件,寻机解决226

第四章 矛盾外的第三方处理、解决矛盾的方式229

第一节 人对他人间矛盾的根本态度——介入与否229

一、考虑因素之一——自身的利害230

二、考虑因素之二——自己的职责233

三、考虑因素之三——道义和良心237

第二节 避免陷入他人间的矛盾而引火烧身的方法239

一、三缄其口,不做表态240

二、保持中立,不偏不倚242

三、与双方皆保持距离243

四、把矛盾推给别人处理245

五、巧妙周旋,双方皆不得罪246

第三节 陷入他人间矛盾后的解脱方式249

一、顺势巧妙推脱249

二、寻找借口加以推脱250

三、推给他人处理251

第四节 人介入他人间矛盾后的处理方式252

一、人介入他人间矛盾后故意激化矛盾的方式252

(一)言语挑唆253

(二)行为挑唆253

(四)侧旁挑唆254

(三)言行挑唆254

(五)坐等激化255

二、趁机利用他人间矛盾的方式256

(一)趁双方矛盾之际,将其一并制服或消灭257

(二)加以利用,从中取利260

三、人介入他人间矛盾后解决矛盾的方式264

(一)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264

(二)将矛盾各方分离268

(三)使矛盾各方结成利害共同体270

(四)让矛盾各方抓阄决定272

(五)令矛盾各方依次轮流275

(六)自责垂范276

(七)加以调停278

(八)俱弃另选281

第五章 主体对自身矛盾的处理、解决方式282

第一节 主体自身矛盾的特殊性282

一、主体自身矛盾具有特殊性282

二、主体自身的矛盾与不同主体间的矛盾的关系284

(一)主体自身的矛盾可引起不同主体间的矛盾284

(二)不同主体间的矛盾可引起主体自身的矛盾284

(三)主体自身的矛盾可引起不同主体间的不矛盾285

(四)不同主体间的矛盾可引起主体自身的不矛盾286

(五)主体自身的不矛盾可引起不同主体间的矛盾286

(六)不同主体间的不矛盾可引起主体自身的矛盾286

第二节 主体处理自身矛盾的方式287

一、故意制造288

二、听之任之290

三、加以解决292

一、作出取舍293

第三节 主体解决自身意欲间矛盾的方式293

二、折中调和295

三、俱舍另就295

第四节 主体解决自身理智与情感矛盾的方式297

一、以智节情297

二、为情略智298

三、使智情协调299

第五节 主体解决自身意欲与言行矛盾的方式303

一、以言行节欲304

二、使言行合欲306

第六节 主体解决自身言行矛盾的方式309

一、以言节行309

二、使言合行310

三、双向调节313

第一节 在人类社会,主体对自身矛盾的解决是矛盾的一方及矛盾外的第三方处理、解决矛盾的前提318

第六章 三种情况下矛盾的处理、解决之间的关系318

一、主体自身意欲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会影响矛盾的一方及矛盾外的第三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319

二、主体自身意欲与言行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会影响矛盾的一方及矛盾外的第三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320

三、主体自身理智与感情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会影响矛盾的一方及矛盾外的第三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321

四、主体自身言行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会影响矛盾的一方及矛盾外的第三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321

第二节 矛盾的一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与矛盾外的第三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可以相互转化323

一、矛盾的一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可转化为矛盾外的第三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323

二、矛盾外的第三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可转化为矛盾的一方对矛盾的处理、解决324

第三节 某些矛盾的处理、解决的归属具有不确定性325

一、舍错就正326

二、将矛盾各方取精择要,综合吸纳入新的体系326

三、将关键概念重新解释326

四、将关键概念加以划分,使分概念分别包含矛盾的一方328

五、用含混的语言将本来不可兼得的矛盾各方表面上尽皆包容328

六、空白示人329

后记3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