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作物栽培学各论 南方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作物栽培学各论 南方本
  • 杨文钰,屠乃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8166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7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作物-栽培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作物栽培学各论 南方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一、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

二、南方地区作物生产的特点2

三、南方地区作物生产的潜力3

第一章 水稻5

第一节 概述5

一、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5

二、水稻生产概况5

三、我国的水稻分区6

四、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7

第二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8

一、稻的起源与分类8

二、水稻的发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9

三、水稻的生育过程与器官建成11

第三节 水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19

一、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19

二、水稻产量形成模式与品种源库类型22

三、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25

一、稻米品质及其评定方法29

第四节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29

二、稻米品质的形成32

三、稻米品质的调控36

四、稻米品质的保优贮藏方法与技术38

第五节 水稻基本栽培技术39

一、育秧39

二、稻田耕整、种植密度与移栽43

三、水稻营养与施肥46

四、稻田水分管理48

五、稻田诊断与管理49

第六节 水稻其他栽培方式与技术51

一、水稻抛秧栽培51

二、水稻机械栽插栽培53

三、水稻直播栽培54

四、再生稻栽培56

五、水稻旱种栽培58

六、水稻清洁生产60

七、发展中的栽培技术61

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64

二、世界小麦生产概况64

第一节 概述64

第二章 小麦64

三、我国小麦生产与科研概况65

四、小麦的起源和分类66

五、我国小麦的分区67

第二节 小麦的温光反应特性与器官建成68

一、小麦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68

二、小麦的器官建成70

第三节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77

一、产量形成77

二、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质量指标79

三、小麦高产群体调控程序80

第四节 小麦子粒品质及其调控技术81

一、子粒品质的概念与指标81

二、专用小麦82

三、小麦品质调控技术84

第五节 小麦栽培技术85

一、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85

二、小麦需肥特性与合理施肥86

三、小麦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87

四、各生育阶段的技术措施88

一、大麦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94

第三章 大麦94

第一节 概述94

二、我国大麦的区划95

三、大麦的起源、演变与分类95

第二节 大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96

一、温光反应特性96

二、种子的萌发和出苗96

三、根、茎、叶及分蘖的生长97

四、穗的分化形成与开花结实98

第三节 大麦栽培技术101

一、大麦的一般栽培技术101

二、专用大麦的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102

第四章 玉米105

第一节 概述105

一、玉米生产的重要性105

二、玉米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105

三、玉米栽培科学的发展107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07

一、玉米的起源、传播和分类107

二、玉米的生长发育109

三、器官的相关生长113

四、生长发育对温、光的要求和反应114

五、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115

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117

一、玉米良种选用117

二、土壤耕作117

六、玉米品质形成及影响因素117

三、施肥118

四、播种和种植密度119

五、玉米田间管理120

第四节 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122

一、特用玉米的种类122

六、收获与贮藏122

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124

第五章 马铃薯126

第一节 概述126

一、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126

二、马铃薯的起源、分布与发展126

三、我国马铃薯的栽培区划127

第二节 马铃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28

一、形态特征128

二、生物学特性129

二、马铃薯的营养与施肥132

一、轮作、间作、套作与选地整地132

第三节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132

三、种植133

四、田间管理135

五、收获贮藏136

六、加工用马铃薯的栽培138

第四节 马铃薯退化及其防治139

一、茎尖组织培养生产无病毒种薯139

二、实生种子的利用141

二、甘薯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143

一、甘薯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143

第一节 概述143

第六章 甘薯143

三、中国甘薯栽培区划144

第二节 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44

一、甘薯的起源与分类144

二、甘薯的形态特征145

三、甘薯的生育时期146

四、甘薯的器官生长和产量形成147

五、甘薯的繁殖及萌芽出苗特性150

六、甘薯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50

一、品种选择与种薯繁殖151

第三节 甘薯的栽培技术151

二、育苗152

三、整地做垄154

四、施肥154

五、栽插155

六、田间管理156

七、稻田秋甘薯的栽培要点157

第四节 甘薯的收获与贮藏158

一、甘薯的收获158

二、甘薯的贮藏158

一、棉花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62

第七章 棉花162

第一节 概述162

二、棉花的分布与生产概况163

三、棉花的栽培种及品种164

第二节 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66

一、棉花器官的形成与发育166

二、棉花生长发育特点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77

第三节 棉花栽培技术179

一、长江流域棉区特点179

二、棉田的合理间作、套作与轮作180

三、棉花的栽培措施181

四、杂交棉栽培技术要点189

第八章 油菜193

第一节 概述193

一、发展油菜的意义193

二、油菜生产发展概况与前景194

三、中国油菜的分布与分区195

四、油菜的类型和品种195

第二节 油菜的生育进程与产量形成197

一、油菜的生育过程197

二、油菜的器官形成198

三、油菜的温光反应特性202

四、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形成203

第三节 油菜的栽培技术209

一、油菜的种植209

二、油菜的营养特性和施肥212

三、油菜的需水特性与灌溉排水213

四、其他田间管理技术214

五、收获216

六、油菜栽培技术的发展217

一、发展花生生产的意义220

二、世界花生的生产及贸易概况220

第一节 概述220

第九章 花生220

三、我国花生的生产及贸易概况221

四、世界主要花生进口市场对进口花生的要求221

五、我国花生生产和花生栽培科学研究展望222

第二节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22

一、花生的起源及类型222

二、花生器官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特点223

三、花生的生育特性225

四、花生产量的形成227

五、花生品质的形成228

第三节 花生的栽培技术228

一、花生的播种228

二、花生的田间管理229

三、花生的收获与贮藏231

四、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关键技术232

一、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234

二、大豆的生产概况234

第一节 概述234

第十章 大豆234

三、我国大豆生产和科研展望235

第二节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36

一、大豆的起源与分类236

二、大豆的植物学性状237

三、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238

四、大豆的产量及品质形成240

五、大豆的生态适应性242

一、大豆的轮作与间作243

第三节 大豆栽培技术243

二、选用良种244

三、适时播种与合理密度244

四、田间管理245

五、收获与贮藏247

六、大豆生产的机械化248

第十一章 麻类作物249

第一节 概述249

一、麻类作物的用途249

二、麻类作物的分类250

三、主要麻类作物的起源、分布和生产概况250

四、麻类作物纤维的结构及理化特性252

第二节 苎麻255

一、苎麻的生物学特性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255

二、苎麻的繁殖方法259

三、新麻园的建立与管理261

四、常年麻园的管理262

五、收获与加工264

第三节 红麻265

一、红麻的生物学特性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265

二、红麻的栽培管理技术268

三、红麻的收获与沤洗271

第十二章 甘蔗273

第一节 概述273

一、甘蔗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73

二、甘蔗生产概况273

三、我国的蔗区274

四、农业专家系统在甘蔗栽培上的应用274

第二节 甘蔗的起源、分类和良种274

一、甘蔗的起源与传播274

二、甘蔗的分类275

一、甘蔗的形态解剖特征276

三、甘蔗良种276

第三节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76

二、甘蔗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278

三、甘蔗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281

第四节 甘蔗栽培技术282

一、土壤培肥282

二、蔗田准备283

三、下种284

四、甘蔗营养特点与施肥285

六、田间管理286

五、甘蔗需水与水分管理286

七、收获287

第五节 宿根甘蔗288

一、宿根甘蔗的概念288

二、宿根甘蔗的意义288

三、宿根甘蔗的特点288

四、宿根甘蔗的栽培技术289

第六节 甘蔗育苗移栽与地膜覆盖290

一、育苗移栽290

一、甘蔗立体种养的概念和意义291

三、甘蔗立体种养的方式和技术291

第七节 甘蔗立体种养291

二、地膜覆盖291

一、果蔗的商品质量及优良品种292

二、果蔗栽培要点292

第八节 果蔗栽培292

二、蔗地综合开发原理292

第十三章 烟草295

第一节 概述295

一、烟草生产的重要意义295

二、烟草生产概况295

三、烟草栽培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296

第二节 烟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97

一、烟草起源、传播与分类297

二、烟草的形态特征298

三、烟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300

四、烟草的生育时期301

第三节 烟草质量与产量302

一、烟叶质量302

二、烟草产量303

三、影响烟草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304

四、烟叶产量与质量的关系及实现优质适产的途径304

第四节 烟草栽培技术304

一、种植制度304

二、培育壮苗305

三、大田整地与移栽307

四、大田管理308

五、烟草地膜覆盖栽培311

第五节 烟叶调制与分级312

一、烟叶调制的作用与种类312

二、烤烟的成熟、采收与烘烤312

三、南方主要晾晒烟调制技术318

四、烟叶分级321

第十四章 小宗粮食作物324

第一节 谷类作物324

一、高粱324

二、荞麦327

三、燕麦329

第二节 豆类小杂粮331

一、概述331

二、特征特性331

三、豆类小杂粮的关键栽培技术333

第三节 薯蓣类作物336

一、木薯336

二、山药338

三、魔芋339

一、概述342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42

第一节 芝麻342

第十五章 小宗经济作物342

三、栽培技术要点344

第二节 向日葵345

一、概述345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45

三、栽培技术要点347

第三节 甜菊348

一、概述348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48

三、栽培技术要点349

第四节 薄荷350

一、概述350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50

三、栽培技术要点351

第五节 啤酒花351

一、概述351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51

三、栽培技术要点352

第六节 席草353

一、概述353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53

三、栽培技术要点354

第七节 百合355

一、概述355

二、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55

三、栽培技术要点355

第十六章 绿肥饲料作物358

第一节 概述358

一、绿肥饲料作物的概念及种类358

二、绿肥饲料作物的效益及作用358

三、绿肥饲料作物的发展前景及问题359

四、绿肥饲料作物的种植方式360

一、紫云英361

第二节 主要豆科绿肥饲料作物栽培利用技术361

二、草木樨363

三、苜蓿364

四、三叶草366

第三节 主要禾本科绿肥饲料作物栽培利用技术367

一、多年生黑麦草367

二、苏丹草368

三、狗牙根369

四、象草370

第四节 水生饲料绿肥作物放养利用技术371

一、绿萍371

二、水葫芦3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