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草药种植技术指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草药种植技术指南
  • 徐昭玺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449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4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草药种植技术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3

第一章 我国中草药种植概况3

一、中草药种植的意义3

(一)满足人民医疗保健的需要3

(二)有益于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3

(三)丰富了祖国及世界医药学宝库4

二、中草药种植的历史4

三、中草药种植的发展概况5

四、我国中草药的分布概况7

五、中草药栽培的特点9

(一)中草药种类繁多,种植技术复杂9

(二)产量与质量并重11

(三)重视中草药的道地性11

第二章 中草药种植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3

一、中草药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的统一13

(一)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周期13

(二)药用植物与环境的统一及其生态适应14

二、中草药种植与气候条件的关系15

(一)光照与中草药15

(二)温度与中草药18

(三)水分与中草药20

(四)空气和风与中草药21

三、中草药种植与土壤的关系22

(一)土壤与肥力的概念22

(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土壤与肥力的因素22

(三)土壤有机质23

(四)土壤养分24

(五)土壤水分24

(六)土壤酸碱度25

(七)土壤的改良26

四、中草药种植与肥料的关系27

(一)中草药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27

(二)肥料种类、性质及使用方法29

(三)合理施肥36

第三章 中草药的繁殖41

一、种子繁殖41

(一)种子的一般特性41

(二)种子的采收和休眠42

(三)种子的寿命、贮藏和处理43

(四)种子的萌发45

(五)种子的品质检验47

(六)播种49

二、营养繁殖51

(一)营养繁殖的意义51

(二)营养繁殖的类别52

三、中草药的良种繁育58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表现58

(二)良种混杂退化的原因59

(三)防止品种退化的方法60

第四章 中草药的田间管理63

一、间苗、定苗、补苗63

二、中耕、除草、培土与追肥63

(一)中耕、除草、培土63

(二)追肥64

三、灌溉与排水65

(一)灌溉的一般原则65

(二)灌溉方法65

(三)排涝65

四、重要中草药微灌技术的应用研究65

五、整枝、打顶与摘蕾67

(一)整枝67

(二)打顶与摘蕾68

六、覆盖、遮荫与支架69

(一)覆盖69

(二)遮荫与支架70

第五章 中草药病虫害及其防治71

一、中草药病害71

(一)中草药病害的主要病原71

(二)中草药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74

(三)中草药病害的发生特点75

二、中草药虫害76

(一)中草药害虫生物学76

(二)害虫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78

(三)中草药重要害虫种类及其为害79

(四)中草药害虫特点80

三、中草药病虫害防治81

(一)中草药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81

(二)中草药病虫害的防治方法82

四、农药在中草药上的应用86

(一)常用农药品种介绍86

(二)农药在中草药上的合理使用90

第六章 中草药的采收与加工92

一、中草药的采收92

(一)采收期92

(二)采收方法94

二、中草药的产地加工95

(一)产地加工、炮制的概念及加工的意义95

(二)加工过程中影响药材品质的因素(提要)95

(三)中草药的干燥96

三、中草药的贮藏97

第七章 中草药种植品种选择与销售的一些基本知识99

一、种植品种的选择99

(一)概述99

(二)种植成本100

(三)中草药价格101

(四)如何选择种植的品种103

二、中草药种植的种源104

三、中草药的销售105

下篇 各论109

第八章 根及根茎类中草药的种植109

一、人参10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109

(二)生物学特性110

(三)栽培技术111

(四)采收加工118

二、山参119

(一)山参的传说119

(二)让园参“返籍”势在必行119

(三)人工培育山参的意义119

(四)山参根的外部特征120

(五)商品山参分类122

(六)野山参的鉴别123

(七)林下免耕法培育“充山参”技术要点123

(八)移山参栽培方法124

(九)山参的管理与看护125

三、三七126

(一)植物特征127

(二)生物学特性128

(三)栽培技术128

(四)采收与加工133

四、大黄134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135

(二)生物学特性136

(三)栽培技术136

(四)采收加工138

五、山药13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139

(二)生物学特性140

(三)栽培技术140

(四)采收加工142

六、千年健143

(一)形态特征143

(二)生物学特性144

(三)栽培技术144

(四)采收与加工145

七、川贝母145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146

(二)生物学特性147

(三)栽培技术147

(四)采收与加工150

八、川芎151

(一)植物特征152

(二)生物学特性152

(三)栽培技术153

(四)采收加工155

九、云木香156

(一)植物特征156

(二)生物学特性156

(三)栽培技术157

(四)采收加工158

十、天门冬158

(一)植物特征159

(二)生物学特性159

(三)栽培技术159

(四)采收加工161

十一、天麻161

(一)形态特征161

(二)生物学特性162

(三)栽培技术165

(四)田间管理171

(五)采收加工172

十二、太子参17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173

(二)生物学特性173

(三)栽培技术174

(四)采收与加工176

十三、巴戟天176

(一)植物特征176

(二)生物学特性177

(三)栽培技术178

(四)采收加工180

十四、牛膝181

(一)植物特征及种类简介181

(二)生物学特性182

(三)栽培技术182

(四)采收与加工184

十五、丹参184

(一)植物特征184

(二)生物学特性185

(三)栽培技术186

(四)采收与加工189

十六、玄参18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189

(二)生物学特性190

(三)栽培技术190

(四)采收与加工193

十七、半夏19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194

(二)生物学特性194

(三)栽培技术196

(四)病虫害防治197

(五)采收加工197

十八、甘草198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概况198

(二)生物学特性199

(三)栽培技术200

(四)采收加工203

十九、细辛20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04

(二)生物学特性204

(三)栽培技术205

(四)采收与加工207

二十、北沙参208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08

(二)生物学特性208

(三)栽培技术209

(四)采收与加工211

二十一、白术212

(一)植物特征212

(二)生物学特性212

(三)栽培技术213

(四)采收与加工216

二十二、白芷216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17

(二)生物学特性218

(三)栽培技术218

(四)采收加工220

二十三、百合221

(一)植物特征及种类简介221

(二)生物学特性222

(三)栽培技术222

(四)采收与加工225

二十四、西洋参225

(一)形态特征226

(二)生物学特性226

(三)栽培技术228

(四)采收与加工232

二十五、地黄233

(一)植物特征与品种简介233

(二)生物学特性235

(三)栽培技术236

(四)采收与加工239

二十六、防风239

(一)植物特征239

(二)生物学特性239

(三)栽培技术241

(四)采收加工243

二十七、当归243

(一)植物特征243

(二)生物学特性244

(三)栽培技术246

(四)采收加工250

二十八、芍药251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52

(二)生物学特性252

(三)栽培技术253

(四)采收与加工256

二十九、延胡索256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57

(二)生物学特性258

(三)栽培技术259

(四)采收与加工261

三十、麦冬26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62

(二)生物学特性262

(三)栽培技术264

(四)采收与加工266

三十一、远志266

(一)植物形态267

(二)生物学特性267

(三)栽培技术268

(四)采收与加工269

三十二、附子(乌头)26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69

(二)生物学特性271

(三)栽培技术271

(四)采收与加工274

三十三、条叶龙胆275

(一)植物特征275

(二)生物学特性276

(三)栽培技术276

(四)采收与加工279

三十四、何首乌27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79

(二)生物学特性280

(三)栽培技术281

(四)采收与加工282

三十五、泽泻282

(一)植物特征282

(二)生物学特性283

(三)栽培技术283

(四)采收加工287

三十六、郁金28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87

(二)生物学特性288

(三)栽培技术290

(四)采收与加工292

三十七、板蓝根(菘蓝)29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94

(二)生物学特性294

(三)栽培技术295

(四)采收与加工297

三十八、金荞麦29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297

(二)生物学特性299

(三)栽培技术299

(四)采收加工301

三十九、浙贝母301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02

(二)生物学特性303

(三)栽培技术304

(四)采收与加工308

四十、桔梗30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09

(二)生物学特性310

(三)栽培技术311

(四)采收与加工313

四十一、党参31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13

(二)生物学特性315

(三)栽培技术315

(四)采收加工317

四十二、柴胡31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18

(二)生物学特性318

(三)栽培技术319

(四)采收与加工320

四十三、黄芪320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21

(二)生物学特性321

(三)栽培技术321

(四)采收与加工324

四十四、黄芩324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25

(二)生物学特性325

(三)栽培技术325

(四)采收与加工328

四十五、黄连328

(一)形态特征329

(二)生物学特性330

(三)栽培技术331

(四)收获与加工335

第九章 种子果实类中草药的种植338

四十六、山茱萸338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38

(二)生物学特性338

(三)栽培技术339

(四)采收加工343

四十七、五味子34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43

(二)生物学特性344

(三)栽培技术344

(四)采收加工346

四十八、连翘346

(一)植物特征346

(二)生物学特性347

(三)栽培技术348

(四)采收加工349

四十九、罗汉果34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49

(二)生物学特性350

(三)栽培技术351

(四)采收与加工352

五十、栝楼35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53

(二)生物学特性354

(三)栽培技术355

(四)采收加工357

五十一、枳壳(酸橙)358

(一)植物特征358

(二)生物学特性358

(三)栽培技术359

(四)采收加工362

五十二、枸杞(宁夏枸杞)36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63

(二)生物学特性363

(三)栽培技术365

(四)采收与加工371

五十三、砂仁371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72

(二)生物学特性373

(三)栽培技术374

(四)采收加工379

五十四、栀子37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80

(二)生物学特性380

(三)栽培技术380

(四)采收与加工382

五十五、银杏38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概况383

(二)生物学特性383

(三)栽培技术384

(四)采收与加工387

五十六、槟榔388

(一)植物特征388

(二)生物学特性388

(三)栽培技术389

(四)采收与加工392

五十七、酸枣39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93

(二)生物学特性393

(三)栽培技术394

(四)采收加工394

五十八、薏苡395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395

(二)生物学特性395

(三)栽培技术396

(四)采收与加工398

第十章 全草类、叶类中草药的种植399

五十九、广藿香399

(一)植物特征399

(二)生物学特性399

(三)栽培技术400

(四)采收与加工402

六十、石斛403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03

(二)生物学特性404

(三)栽培技术405

(四)采收加工407

六十一、肉苁蓉40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08

(二)生物学特性409

(三)栽培技术410

(四)采收加工411

六十二、泽兰(地瓜儿苗)41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12

(二)生物学特性413

(三)栽培技术413

(四)采收加工414

六十三、穿心莲414

(一)植物特征415

(二)生物学特性415

(三)栽培技术417

(四)采收加工419

六十四、绞股蓝419

(一)形态特征420

(二)生物学特性420

(三)栽培技术421

(四)采收加工423

六十五、颠茄424

(一)植物特征424

(二)生物学特性424

(三)栽培技术425

(四)采收与加工428

六十六、薄荷428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29

(二)生物学特性429

(三)栽培技术431

(四)采收加工432

六十七、霍香433

(一)植物特征433

(二)生物学特性434

(三)栽培技术435

(四)采收与加工436

六十八、芦荟43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37

(二)生物学特性437

(三)栽培技术438

(四)采收加工440

第十一章 花类中草药的种植441

六十九、丁香441

(一)植物特征441

(二)生物学特性441

(三)栽培技术442

(四)采收加工444

七十、红花444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44

(二)生物学特性446

(三)栽培技术446

(四)采收加工448

七十一、金莲花44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49

(二)生物学特性450

(三)栽培技术450

(四)采收与加工452

七十二、金银花452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52

(二)生物学特性454

(三)栽培技术454

(四)采收与加工458

七十三、菊花45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59

(二)生物学特性460

(三)栽培技术461

(四)采收与加工463

七十四、款冬464

(一)植物特征464

(二)生物学特性465

(三)栽培技术466

(四)采收与加工467

七十五、番红花467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68

(二)生物学特性468

(三)栽培技术470

(四)采收加工472

第十二章 皮类及树木类中草药的种植473

七十六、杜仲473

(一)植物特征及类型简介473

(二)生物学特性474

(三)栽培技术475

(四)采收与加工478

七十七、牡丹479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79

(二)生物学特性480

(三)栽培技术481

(四)采收加工483

七十八、厚朴483

(一)植物特征484

(二)生物学特性484

(三)栽培技术485

(四)采收与加工487

七十九、黄柏488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88

(二)生物学特性488

(三)栽培技术489

(四)采收与加工490

八十、土沉香491

(一)植物特征及品种简介491

(二)生物学特性491

(三)栽培技术493

(四)采收加工494

八十一、檀香495

(一)植物特征495

(二)生物学特性495

(三)栽培技术497

(四)采收加工500

第十三章 真菌类中草药的种植501

八十二、灵芝501

(一)形态特征501

(二)生物学特性502

(三)栽培技术503

(四)采收加工505

八十三、茯苓506

(一)形态特征506

(二)生物学特性507

(三)栽培技术508

(四)采收加工510

八十四、猪苓510

(一)形态特征510

(二)生物学特性511

(三)栽培技术512

(四)采收与加工513

第十四章 50种中草药的主产地、功用及栽培技术简介514

参考文献5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