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联机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承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3770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86页
- 主题词:城市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联机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现状6
三、研究意义10
四、研究思路13
五、研究方法14
六、研究区概况15
第二章 都市圈ERE系统内涵17
第一节 ERE系统的内涵17
一、相关概念解析17
二、ERE框架系统:经济子系统29
三、ERE框架系统:资源子系统31
四、ERE框架系统:环境子系统32
第二节 ERE系统的特征34
一、复杂性34
二、整体性34
三、动态性35
四、层次性35
五、开放性35
第三节 ERE系统的结构36
一、系统关联结构36
二、系统反馈结构37
三、系统复合结构37
本章小结39
第三章 都市圈ERE系统模型构建40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0
一、构建原则40
二、构建方法42
三、结构分解45
四、一般指标体系47
五、最终指标体系51
本章小结51
第四章 都市圈ERE系统发展的时空特征52
第一节 研究方法52
一、方法说明52
二、权重确定53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54
四、三级指标筛选55
五、ERE系统发展函数56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发展的时序特征58
一、资源环境系统的发展特征58
二、经济系统的发展特征63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发展的空间特征68
一、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68
二、资源环境系统的空间配置76
本章小结85
第五章 都市圈ERE系统发展的比较分析87
第一节 都市圈基本情况87
一、沿海三大都市圈87
二、中部主要都市圈89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产业经济系统的比较分析93
一、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的比较分析93
二、与中部主要都市圈的比较分析95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系统的比较分析97
一、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的比较分析97
二、与中部主要都市圈的比较分析97
第四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整体的比较分析98
一、研究方法98
二、评价结果100
本章小结102
第六章 都市圈ERE系统耦联作用的协调性机理104
第一节 研究方法104
一、指标体系构建104
二、数理统计分析106
三、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107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时间演进规律110
一、ERE系统耦合度的时序变化110
二、ERE系统协调度的时序变化113
三、ERE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序变化115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空间分异规律118
一、ERE系统耦合度的空间分异118
二、ERE系统协调度的空间分异121
三、ERE系统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124
第四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类型127
一、ER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类型划分127
二、ER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类型128
第五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合—协调作用的区域比较134
一、ERE系统耦合度比较分析134
二、ERE系统协调度比较分析135
三、ERE系统耦合—协调度综合比较135
本章小结136
第七章 都市圈ERE系统耦联作用的退耦性机理138
第一节 研究方法138
一、退耦度模型构建138
二、指标体系构建140
三、数据处理141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用退耦作用的时空演进规律142
一、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用退耦的趋势判断142
二、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用退耦机制的时序分析144
三、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用退耦作用的空间分异146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退耦作用的时空演进规律149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退耦的趋势判断149
二、经济增长与资源耗用退耦机制的时序分析150
三、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退耦作用的空间分异152
本章小结154
第八章 都市圈ERE系统耦联作用的演化性机理156
第一节 研究方法156
一、演化度模型构建156
二、指标体系构建161
三、数据处理163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联作用的演进性分析164
一、ERE系统耦联作用的时间演化规律164
二、ERE系统耦联作用的空间演化规律170
本章小结173
第九章 都市圈ERE系统耦联作用的影响机制和政策模拟174
第一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联作用机制的回归分析174
一、经济系统发展的影响机制174
二、资源系统发展的影响机制181
三、环境系统发展的影响机制185
四、小结187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联作用机制的灰关联分析189
一、研究方法189
二、ERE系统耦合关联作用的影响机制191
三、ERE系统耦合关联作用的动态分析193
四、小结195
第三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联作用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分析196
一、研究方法196
二、因果反馈分析197
三、SD模型结构分析199
四、SD模型参数确定202
五、SD模型检验203
六、小结205
第四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耦联调控政策的实验模拟206
一、耦联发展模式一:自然演变发展模式206
二、耦联发展模式二:经济加速发展模式207
三、耦联发展模式三:资源环境保护模式209
四、耦联发展模式四:协调稳定发展模式210
本章小结212
第十章 都市圈ERE系统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协同路径216
第一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216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216
二、能耗与环境问题不容忽视220
三、公众环保意识较为薄弱224
四、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明显225
五、城市圈内部机制有待完善227
第二节 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协同发展路径228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229
二、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31
三、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培育生态文明意识233
四、保强扶弱,提高整体协调程度234
五、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234
六、建立发挥科教优势,增强自主创新的科研创新体制236
本章小结237
附录238
附录1 ERE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删减238
附录2 ERE系统指标的城际标准化数值250
附录3 ERE系统回归分析过程251
附录4 ERE系统耦联的SD模型主要方程253
参考文献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