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创新的采纳行为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创新的采纳行为研究
  • 高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59385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技术革新-行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创新的采纳行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1

一 现实背景1

二 理论背景8

第二节 研究问题11

第三节 研究方法12

第四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13

第五节 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14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17

第一节 创新扩散理论17

一 创新特征与采纳速度18

二 个人创新采纳决策过程22

三 个人创新性与采纳者分类24

第二节 技术接受模型及其发展27

一 技术接受模型27

二 技术接受模型的进一步发展32

三 几个技术接受扩展和整合模型38

第三节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发展46

一 计划行为理论46

二 解构的计划行为理论(DTPB)48

第四节 社会认知理论50

第五节 组织中的创新扩散过程53

一 Zaltman等人的早期研究:二阶段过程模型53

二 后期进一步的研究:创新过程各阶段的细化54

三 与IT接受理论的综合57

第六节 本章总结59

第三章 教育领域技术创新扩散和采纳研究综述61

第一节 文献来源、检索与选择61

第二节 文献特征分析62

一 发表时间和国别特征62

二 文献涉及的技术创新类型64

三 研究的被试65

四 研究的理论视角66

五 研究方法67

六 研究的变量68

第三节 影响因素及其与采纳行为的关系分析72

一 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72

二 创新特征75

三 个人特征79

四 组织因素87

五 社会影响91

第四节 本章总结97

第四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100

第一节 研究模型的理论框架100

第二节 研究变量和研究假设101

一 使用行为和行为意向101

二 创新特征104

三 个人特征106

四 组织因素108

五 社会影响111

六 不同采纳阶段各变量关系的变化114

七 研究假设汇总115

第三节 研究模型116

第五章 研究环境、测量工具、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119

第一节 研究环境119

一 教育技术创新的选择119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120

第二节 问卷设计过程123

一 问卷设计过程概述123

二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及测量124

三 小范围访谈137

四 问卷小范围试测138

五 信度和效度分析138

六 最终问卷形成142

第三节 正式问卷调查143

一 样本选择及大小143

二 数据收集143

第四节 样本特征分析145

一 样本描述统计145

二 被试对各因素的认知差异150

三 被试群体聚类分析154

第六章 模型和假设检验分析160

第一节 分析方法160

第二节 测量模型分析162

第三节 结构模型检验168

一 创新特征影响模型的检验169

二 个人特征影响模型检验173

三 组织干预影响模型检验177

四 社会影响模型检验181

第四节 本章总结184

第七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186

第一节 创新特征的影响186

一 持续使用意向对使用水平的影响187

二 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的影响188

三 相容性感知的影响190

第二节 个人特征的影响191

一 自我效能的影响191

二 个人创新性的影响193

第三节 组织干预的影响194

一 制度承诺的影响195

二 促进条件的影响196

第四节 社会影响因素的影响197

一 主观规范的影响198

二 社会形象感知的影响199

第五节 综合分析200

第八章 研究结论、意义与展望203

第一节 研究结论203

第二节 管理和实践意义204

一 创新特征的影响方面205

二 学校组织中的社群影响方面205

三 组织干预的影响方面206

四 个人特征的影响方面207

五 不同采纳阶段不同类别的教师应该区别对待207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208

一 进一步拓展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的边界,沟通教育技术与社会科学学科的联系208

二 将教师的认知信念作为高校组织内教育技术创新扩散的关键209

三 从技术、个人、组织、社会影响4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影响教师采纳或持续采纳教育技术创新的因素及影响机制209

四 采用横向研究方法探讨了各影响因素不同采纳阶段的动态变化210

五 识别了6类不同特征的采纳群体210

六 进一步丰富了创新扩散和技术采纳理论210

第四节 研究的局限性211

第五节 研究展望212

参考文献214

附录:调查问卷2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