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 陈育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86219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124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病原微生物-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医药学:免疫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医学免疫学1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述1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1

一、免疫的概念1

二、免疫学与医学免疫学1

三、免疫系统及其功能2

四、免疫的类型与特点3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概况4

一、免疫学的发展过程4

二、20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学家及其贡献6

第二章 抗原8

第一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8

一、抗原的理化特性8

二、宿主的因素9

三、免疫的方法10

第二节 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10

一、抗原决定基的概念与特点10

二、抗原决定基的类型11

三、抗原的结合价12

四、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12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13

一、根据抗原性能分类13

二、根据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13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13

四、白细胞分化抗原14

五、其他分类方法15

第四节 丝裂原、超抗原及佐剂15

一、丝裂原15

二、超抗原15

三、佐剂16

第三章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17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17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17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及其主要功能18

三、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19

四、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19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20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20

二、激活补体系统20

三、调理作用20

四、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20

五、介导Ⅰ型超敏反应21

六、穿过胎盘屏障和粘膜21

第三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及功能21

一、IgG21

二、IgM22

三、IgA22

四、IgD22

五、IgE23

第四节 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24

一、多克隆抗体24

二、单克隆抗体24

第四章 补体系统26

第一节 概述26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26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27

三、补体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27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27

一、经典激活途径28

二、MBL激活途径29

三、旁路激活途径29

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30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31

一、补体活性片段的自发性衰变31

二、体液中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32

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32

第四节 补体受体及其作用32

一、补体受体132

二、补体受体233

三、补体受体333

四、C3a受体和C5a受体33

第五节 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34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34

二、调理作用34

三、免疫粘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34

四、炎症介质作用34

五、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35

第五章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36

第一节 概述36

一、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36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36

三、细胞因子的受体37

第二节 各种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和生物学作用37

一、白细胞介素37

二、干扰素39

三、肿瘤坏死因子39

四、集落刺激因子39

五、生长因子40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40

一、细胞因子的理化特性40

二、细胞因子的来源和产生特性40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特性41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41

一、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41

二、介导炎症反应发挥抗感染作用42

三、抗病毒和对肿瘤细胞的作用42

四、刺激造血功能42

五、诱导细胞凋亡42

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42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42

二、细胞因子在临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43

第六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分子45

第一节 HLA复合体及其产物45

一、Ⅰ类基因区基因及其产物45

二、Ⅱ类基因区基因及其产物46

三、Ⅲ类基因区基因及其产物46

第二节 HLA-Ⅰ类和Ⅱ类分子的结构47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47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47

第三节 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分布和主要功能48

一、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分布48

二、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主要生物学功能48

第四节 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49

一、单倍型遗传49

二、多态性现象49

三、连锁不平衡50

第五节 HLA在医学上的意义50

一、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50

二、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50

三、HLA与疾病的相关性50

四、HLA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51

五、HLA与法医学的关系52

第七章 免疫细胞53

第一节 造血干细胞53

第二节 淋巴细胞54

一、T淋巴细胞54

二、B淋巴细胞60

三、自然杀伤细胞65

第三节 抗原提呈细胞66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66

二、树突状细胞68

第四节 其他免疫细胞69

一、中性粒细胞69

二、嗜酸性粒细胞69

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69

四、血小板69

五、红细胞69

第八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71

第一节 概述71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71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71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71

四、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72

五、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性72

第二节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72

一、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途径72

二、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途径73

三、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途径73

第三节 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74

一、T细胞与APC的相互作用和T细胞活化信号的产生74

二、B细胞与Th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活化信号的产生76

第四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77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77

二、TI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78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79

第五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79

一、CD4+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80

二、CD8+效应CTL细胞的形成和主要生物学作用81

第六节 免疫耐受83

一、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的概念83

二、免疫耐受现象83

三、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84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85

第七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85

一、抗原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85

二、免疫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86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87

第九章 固有免疫应答89

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89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89

二、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90

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及其主要作用91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93

一、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93

二、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93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94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94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94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95

第十章 超敏反应98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98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98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100

三、临床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01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10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103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03

二、临床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03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104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05

二、临床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05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107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07

二、临床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07

第十一章 免疫学防治110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110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和种类110

二、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111

三、计划免疫113

四、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113

第二节 免疫治疗114

一、以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114

二、以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115

三、以药物为基础的免疫治疗116

四、免疫抑制剂116

第十二章 免疫学检测118

第一节 免疫细胞的检测118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118

二、免疫细胞功能检测120

第二节 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122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122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123

三、抗原抗体体外检测常用的方法123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131

第十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131

第一节 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31

一、微生物的概念131

二、微生物的分类131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32

四、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133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与现状133

第十四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135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35

一、细菌的大小135

二、细菌的形态135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137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137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140

第三节 细菌的理化性状143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143

二、细菌的物理性状143

第四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143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与营养类型143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144

第五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146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检测146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147

第六节 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与人工培养148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检查148

二、细菌的人工培养148

第十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50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150

一、形态与结构变异150

二、菌落变异151

三、毒力变异151

四、耐药性变异151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51

一、细菌染色体152

二、质粒152

三、噬菌体152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154

一、基因突变154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154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应用155

一、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155

二、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155

三、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156

第十六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感染157

第一节 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157

一、致病菌157

二、条件致病菌157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158

一、细菌致病性的概念158

二、影响细菌致病性的因素158

第三节 细菌的毒力物质159

一、细菌的侵袭物质159

二、细菌的毒素160

第四节 细菌性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162

一、感染的来源162

二、感染的传播方式与途径163

三、感染的类型164

第十七章 消毒与灭菌166

第一节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166

一、消毒166

二、灭菌166

三、无菌与无菌操作166

四、防腐167

第二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167

一、热力消毒灭菌法167

二、辐射杀菌法169

三、滤过除菌法169

第三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169

一、消毒剂的主要种类169

二、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170

三、化学消毒剂的应用171

四、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及用途172

第四节 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173

一、处理剂量173

二、消毒剂的种类与性质174

三、微生物的种类与污染程度174

四、温度与湿度174

五、酸碱度174

六、有机物与其他化学拮抗药174

第十八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176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原则176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176

二、致病菌及其结构成分的检测177

三、细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178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药物防治原则178

一、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78

二、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179

第十九章 致病性球菌181

第一节 葡萄球菌181

一、生物学特性18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83

三、微生物学检查184

四、防治原则184

第二节 链球菌属184

一、生物学特性18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86

三、微生物学检查187

四、防治原则188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188

一、生物学特性188

二、致病性189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189

第四节 奈瑟菌属189

一、脑膜炎奈瑟菌189

二、淋病奈瑟菌190

第二十章 肠道杆菌192

第一节 概述192

一、肠道杆菌的概念192

二、肠道杆菌的种类192

三、肠道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192

第二节 埃希菌属194

一、生物学特性194

二、致病性194

三、微生物学检查196

四、防治原则196

第三节 沙门菌属196

一、生物学特性19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198

三、微生物学检查199

四、防治原则200

第四节 志贺菌属200

一、生物学特性20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01

三、微生物学检查201

四、防治原则202

第五节 其他肠道杆菌202

一、克雷伯菌属202

二、变形杆菌属202

第二十一章 弧菌属与弯曲菌204

第一节 弧菌属204

一、霍乱弧菌204

二、副溶血性弧菌206

第二节 弯曲菌属206

第三节 螺杆菌属207

第二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209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209

一、破伤风梭菌209

二、产气荚膜梭菌210

三、肉毒梭菌212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213

一、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特性213

二、致病性214

三、微生物学检查215

四、防治原则215

第二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217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217

一、生物学特性217

二、致病性218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219

四、微生物学检查220

五、防治原则220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221

第二十四章 其他致病性细菌222

第一节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222

一、炭疽芽胞杆菌222

二、鼠疫耶氏菌223

三、布氏菌属225

第二节 嗜肺军团菌226

第三节 白喉棒状杆菌226

一、生物学特性22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27

三、微生物学检查227

四、防治原则228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228

第五节 百日咳鲍特菌228

第六节 流感嗜血杆菌229

第二十五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30

第一节 支原体230

一、生物学特性231

二、主要病原性支原体231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32

第二节 衣原体233

一、生物学特性2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34

三、微生物学检查235

四、防治原则235

第三节 立克次体235

一、生物学特性23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37

三、微生物学检查238

四、防治原则238

第四节 螺旋体238

一、钩端螺旋体239

二、梅毒螺旋体241

三、伯氏疏螺旋体243

四、回归热螺旋体243

第五节 放线菌244

一、放线菌属244

二、诺卡菌属245

第二十六章 病原性真菌246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246

一、真菌的分类246

二、真菌的形态与结构247

三、真菌的培养特性与菌落特征248

四、真菌的繁殖方式与抵抗力249

五、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249

第二节 致病性真菌250

一、浅部感染真菌250

二、深部感染真菌251

第二十七章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254

第一节 病毒概述254

第二节 病毒体的大小与形态255

第三节 病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256

一、裸病毒体的结构与功能256

二、包膜病毒体的结构与功能257

三、病毒的核酸257

四、病毒的蛋白质258

第四节 病毒的增殖258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258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260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261

第五节 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特性261

一、温度261

二、紫外线与电离辐射262

三、酸碱度262

四、脂溶剂与去垢剂262

五、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262

六、醛类和酚类262

七、抗生素与中草药262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263

第二十八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265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方式265

一、病毒侵入宿主机体的途径和方式265

二、病毒侵入细胞及在体内播散的方式266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类型267

一、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267

二、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类型268

第三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269

一、病毒对感染细胞的致病作用269

二、病毒对感染机体的致病作用270

第二十九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原则271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原则271

一、标本的采集与处理271

二、病毒体结构成分的检测272

三、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273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药物防治原则273

一、抗病毒化学药物及其作用机制273

二、抗病毒中草药274

三、干扰素274

第三十章 呼吸道病毒275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275

一、生物学特性275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277

三、微生物学检查277

四、防治原则277

第二节 副粘病毒278

一、麻疹病毒278

二、腮腺炎病毒279

三、呼吸道合胞病毒279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280

一、腺病毒280

二、风疹病毒281

三、冠状病毒281

第三十一章 经肠道感染的病毒283

第一节 肠道病毒283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和特征283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284

三、其他肠道病毒286

第二节 急性胃肠炎病毒287

一、轮状病毒287

二、肠道腺病毒288

三、杯状病毒289

第三十二章 肝炎病毒290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291

一、生物学特性291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291

三、微生物学检查292

四、防治原则292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292

一、生物学特性29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95

三、微生物学检查296

四、预防措施297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297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298

二、致病性298

三、微生物学检查298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298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298

二、致病性299

三、微生物学检查299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299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299

二、致病性299

三、微生物学检查300

四、防治原则300

第六节 其他肝炎病毒300

一、庚型肝炎病毒300

二、己型肝炎病毒301

三、TT型肝炎病毒301

第三十三章 疱疹病毒302

第一节 概述302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303

一、生物学特性30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04

三、微生物学检查304

四、防治原则305

第三节 EB病毒305

一、生物学特性3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05

三、微生物学检查306

四、防治原则307

第四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07

第五节 巨细胞病毒308

一、生物学特性30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08

三、微生物学检查309

四、防治原则309

第三十四章 逆转录病毒310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10

一、生物学特性31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12

三、微生物学检查313

四、防治原则314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314

一、生物学特性314

二、致病机制315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315

第三十五章 其他病毒316

第一节 狂犬病毒316

一、生物学特性3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16

三、微生物学检查317

四、防治原则317

第二节 黄病毒属318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318

二、登革病毒319

第三节 出血热病毒320

一、汉坦病毒320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321

第四节 人乳头瘤病毒321

一、生物学特性32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22

三、微生物学检查322

第五节 朊粒322

一、生物学特性3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323

三、微生物学检查324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325

第三十六章 人体寄生虫学概述325

第一节 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概念325

一、人体寄生虫学的概念与范畴325

二、寄生虫与宿主的概念及其种类325

三、寄生虫的生活史与感染阶段326

四、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327

五、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328

第二节 人体寄生虫学的发展概况与现状330

第三十七章 医学蠕虫学332

第一节 线虫332

一、线虫概述332

二、似蚓蛔线虫334

三、蠕形住肠线虫336

四、毛首鞭形线虫339

五、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340

六、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343

七、旋毛形线虫346

第二节 吸虫348

一、概述348

二、华支睾吸虫349

三、布氏姜片虫352

四、卫氏并殖吸虫355

五、斯氏狸殖吸虫358

六、日本裂体吸虫358

第三节 绦虫362

一、概述362

二、链状带绦虫364

三、肥胖带绦虫367

四、细粒棘球绦虫369

五、其他绦虫371

第三十八章 医学原虫学377

第一节 概述377

一、形态377

二、生理378

三、生活史378

四、致病379

五、分类379

第二节 叶足纲379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379

二、其他阿米巴383

第三节 鞭毛虫385

一、阴道毛滴虫386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387

三、杜氏利什曼原虫388

第四节 孢子虫392

一、疟原虫392

二、弓形虫397

三、隐孢子虫400

四、卡氏肺孢子虫400

第三十九章 医学节肢动物学403

第一节 概述403

一、医学节肢动物的概念、分类及特征403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生态与变态403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04

四、医学节肢动物的防制(治)原则405

第二节 常见的医学节肢动物405

一、蚊405

二、蝇408

三、白蛉410

四、蜚蠊411

五、蚤412

六、虱414

七、臭虫415

八、螨416

九、蜱42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专业词汇英汉对照423

参考文献4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