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混凝土结构设计相关规范综合应用及疑难问题分析处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维斌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5307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113MB
- 文件页数:498页
- 主题词:混凝土结构-结构设计-建筑规范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混凝土结构设计相关规范综合应用及疑难问题分析处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1
第一节 一般规定1
一、规范的适用范围1
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4
三、结构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12
四、抗震设防烈度14
五、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标准15
六、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20
七、结构概念设计原则23
第二节 材料26
一、混凝土26
二、钢筋27
三、结构钢材29
四、钢筋代换31
第三节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32
一、房屋适用高度32
二、房屋的高宽比36
第四节 结构布置37
一、建筑结构的规则性37
二、建筑结构平面形状42
三、结构扭转效应45
四、楼板开洞和(或)有较大的凹入49
五、楼板开洞和(或)有较大的凹入的处理措施51
六、防震缝的设置53
七、伸缩缝的设置57
八、建筑结构的竖向体型61
九、楼层侧向刚度64
十、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66
十一、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连续性67
十二、相邻楼层质量比68
十三、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同时突变的高层建筑结构69
十四、薄弱层的地震剪力放大70
第五节 楼盖结构71
一、楼盖选型71
二、装配整体式楼盖的构造要求73
三、现浇楼盖的构造要求74
第六节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76
一、结构在风载及多遇地震下弹性水平位移限值76
二、罕遇地震下需进行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的建筑结构81
三、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限值83
四、房屋风振舒适度要求85
五、楼盖结构舒适度要求86
第七节 构件承载力设计87
一、构件承载力设计表达式87
二、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89
第八节 抗震等级91
一、上部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91
二、主楼与裙房为一个结构单元,裙房部分的抗震等级97
三、Ⅲ、Ⅳ类建筑场地、7度(0.15g)或8度(0.30g)时,确定构件抗震构造措施时的抗震等级98
四、地下室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99
第九节 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100
第二章 荷载和地震作用103
第一节 竖向荷载103
一、结构自重、楼(屋)面活荷载及屋面雪荷载103
二、直升机平台活荷载105
第二节 风荷载106
一、主体结构基本风压的取值106
二、风载体型系数107
三、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108
四、横风向振动效应或扭转风振动效应108
五、风洞试验110
第三节 地震作用111
一、地震作用计算有关规定111
二、偶然偏心的取值113
三、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选用115
四、时程分析法计算要点117
五、计算地震作用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取值120
六、水平地震作用影响系数(设计反应谱)121
七、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底部剪力法125
八、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128
九、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132
十、竖向地震作用计算134
十一、考虑非承重墙体对刚度贡献时的结构自振周期折减137
第三章 结构计算分析139
第一节 一般规定139
一、结构变形和内力计算的弹性方法139
二、结构计算分析模型的确定140
三、楼板计算模型的确定143
四、关于楼面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145
五、重力荷载作用下,考虑施工过程的结构计算模型146
六、多向风荷载作用的计算148
七、抗震设计时,复杂结构及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等的整体分析计算148
八、计算振型数的确定149
九、超高、超限、复杂、混合结构等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补充计算151
十、多塔楼结构的计算分析152
十一、按应力分析的结果校核截面配筋153
十二、对结构分析软件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154
第二节 计算参数157
一、连梁刚度的折减157
二、梁的刚度增大158
三、竖向荷载作用下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159
四、框架梁的计算扭矩折减160
第三节 计算简图处理161
一、节点偏心及框架梁、柱节点区刚域的处理161
二、复杂结构及复杂平面和立面的剪力墙结构的局部补充计算166
三、结构底部嵌固部位的确定168
第四节 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174
一、建筑结构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判别174
二、建筑结构重力二阶效应的计算177
三、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要求180
第五节 结构弹塑性分析及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181
一、结构弹塑性计算分析原则181
二、结构弹塑性计算分析方法184
第六节 荷载组合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190
第四章 框架结构设计194
第一节 一般规定194
一、关于单跨框架结构194
二、填充墙及隔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196
三、填充墙及隔墙自身的稳定性199
四、楼梯间设计200
五、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206
六、关于梁柱偏心207
第二节 截面设计210
一、强柱弱梁210
二、强底层柱底213
三、框架柱、框支柱的强剪弱弯214
四、角柱的内力调整216
五、框架梁的强剪弱弯216
六、框架梁、柱剪压比限值217
七、偏心受压柱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219
八、偏心受拉柱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220
第三节 框架梁构造要求221
一、框架梁的截面尺寸221
二、框架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224
三、框架梁纵筋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224
四、框架梁端截面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225
五、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26
六、沿框架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构造227
七、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228
八、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最小配箍率229
九、抗震设计时梁、柱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230
十、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构造要求231
十一、非抗震设计时承受弯、剪、扭的框架梁受扭箍筋、受扭纵筋的配筋率233
第四节 框架柱构造要求235
一、框架柱的截面尺寸235
二、柱轴压比237
三、框架柱纵筋最小配筋率240
四、框架柱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41
五、小偏心受拉柱纵向钢筋的配筋率243
六、柱纵向钢筋的肢距243
七、框架柱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245
八、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246
九、框架柱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箍率247
十、抗震设计时梁、柱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的构造250
十一、柱箍筋的其他构造要求251
十二、非抗震设计时柱箍筋的构造要求253
第五节 框架梁柱节点构造要求254
一、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验算254
二、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箍筋构造260
三、中间层端节点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261
四、中间层中间节点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或搭接267
五、顶层中间节点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268
六、顶层端节点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269
七、抗震设计时贯穿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梁纵向受力钢筋的长度272
第五章 剪力墙结构设计275
第一节 一般规定275
一、剪力墙结构的布置275
二、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结构洞278
三、两类不同的连梁284
四、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范围的确定285
五、楼面梁不宜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的连梁上286
六、剪力墙与其平面外相交楼面梁刚接时的设计287
七、小墙肢宜按柱设计289
八、短肢剪力墙的设计290
第二节 截面设计及构造293
一、剪力墙的截面厚度293
二、抗震设计时双肢剪力墙的内力调整296
三、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调整297
四、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的内力调整298
五、剪力墙墙肢的剪压比限值300
六、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301
七、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302
八、剪力墙水平施工缝抗滑移验算303
九、剪力墙墙肢轴压比限值304
十、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305
十一、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307
十二、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312
十三、剪力墙墙肢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314
十四、剪力墙墙肢分布钢筋构造316
十五、剪力墙连梁的强剪弱弯318
十六、剪力墙连梁的剪压比限值319
十七、剪力墙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320
十八、剪力墙连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321
十九、连梁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322
二十、连梁的配筋构造324
二十一、连梁不满足剪压比时的处理措施326
二十二、剪力墙和连梁开洞规定330
第六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333
第一节 一般规定333
一、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333
二、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原则334
三、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部分的内力调整338
四、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340
五、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主体结构构件之间应尽可能采用刚接341
六、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342
七、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对剪力墙间距的要求344
八、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346
九、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内力计算347
十、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内力调整350
十一、抗震设计时板柱节点冲切反力设计值的调整351
第二节 截面设计及构造351
一、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墙体配筋构造351
二、带边框剪力墙的构造353
三、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355
四、抗震设计时防止无梁板脱落措施362
五、柱帽、托板及板柱抗冲切节点构造364
六、板柱-剪力墙结构中板的构造要求369
第七章 筒体结构设计374
第一节 一般规定374
一、筒体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374
二、筒体结构的最小高度377
三、筒体结构楼盖角部配筋构造378
四、核心筒或内筒外墙与外框柱间的中距较大时的结构平面布置379
五、筒体结构核心筒或内筒设计的有关规定381
六、核心筒或内筒的外墙开洞382
七、框筒柱和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383
八、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核心筒或内筒的连梁上385
九、抗震设计时框-筒结构的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调整385
第二节 框架-核心筒结构387
一、结构布置387
二、核心筒墙体的设计390
三、核心筒连梁、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设计391
四、内筒偏置的框架-筒体结构扭转控制397
五、内筒长宽比大于2时宜采用框架-双筒结构398
第三节 筒中筒结构399
一、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形状399
二、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尺寸400
三、筒中筒结构外框筒布置的有关规定400
第八章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403
第一节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适用范围403
第二节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404
一、带转换层建筑结构的转换结构形式404
二、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比410
三、转换结构水平转换构件的结构形式及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调整413
四、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地面以上转换层设置的层数417
五、带转换层结构转换柱和转换梁的抗震等级418
六、转换梁设计要求419
七、转换梁设计的其他规定421
八、转换层上部竖向抗侧力构件宜直接落在转换层主要转换构件上424
九、转换柱设计规定425
十、抗震设计时转换柱的内力调整427
十一、转换柱设计的其他规定430
十二、抗震设计时转换梁、柱的节点设计431
十三、箱形转换设计要点432
十四、厚板转换设计要点436
十五、桁架转换设计要点441
十六、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布置446
十七、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柱地震剪力标准值的调整448
十八、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内力调整449
十九、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设计451
二十、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梁上部墙体设计453
二十一、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支转换层楼板设计456
二十二、抗震设计时带托柱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内筒、外框(筒)距离459
第三节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460
一、采用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的目的460
二、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462
第四节 错层结构465
一、错层高层建筑宜设置防震缝划分为独立的结构单元465
二、错层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要点466
三、错层处框架柱、剪力墙设计要求468
第五节 连体结构469
一、7度、8度抗震设计时,层数和刚度相差悬殊的建筑不宜采用连体结构469
二、连体结构的计算要点471
三、连接体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设计474
四、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设计475
第六节 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476
一、多塔楼及体型收进、悬挑结构的判别476
二、多塔楼及体型收进、悬挑结构竖向体型突变部位的楼板设计477
三、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478
四、悬挑结构设计要点480
五、体型收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点482
参考文献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