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
  • 邬焜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3501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哲学的比例与哲学的批判3

一、 普遍理性的认识方式:哲学必然与现实相通之根据4

二、 充当现实之附庸角色的哲学:哲学的比例7

三、 作为现实之变革力量的哲学:哲学的批判11

批判的时代呼唤的哲学18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一书所写的“序”25

普遍理性的层次和层次跃迁——论科学与哲学的内在统一性29

一、 两种极端的人格: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分裂29

二、 普遍理性的认识方式:科学与哲学内在融合的根据30

三、 普遍理性的层次:科学与哲学划界的相对性32

四、 普遍理性层次间的相互规定: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33

五、 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科学对哲学的改造35

六、 低层普遍理性局限性的剔除:哲学对科学的批判36

七、 高层普遍理性结构的改变:哲学的自我批判38

从哲学和系统科学的双重维度提示辩证法对立统一模式的多样性43

一、 古代哲学中对立统一模式的多样性44

二、 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模式的多样性51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模式的多样性67

四、 现代系统科学的三元、多元对立统一模式73

五、 对立统一结构的一般模式78

六、 结束语82

对辩证哲学中若干问题的思索——兼答朱宝信先生85

一、 对立统一的实质86

二、 对立统一与差异协同88

三、 结构与发展之关系91

四、 一、二、三、多含义的多重尺度93

五、 关于永恒发展问题的讨论99

附:朱宝信:“二分”与“多分”:矛盾论与系统论之辩证法意义论辨——与邬焜先生商榷105

试论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四位一体性118

试论时间和空间的内在统一性127

从全息综合统一的尺度上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再阐释139

一、 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全息统一139

二、 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本质的全息统一142

三、 劳动结构的历史进化163

试论人的多维存在性176

一、 多维存在的人176

二、 人的遗传信息结构的双维性178

三、 人的生理的二维结构180

四、 人的心理的二维结构181

六、 非决定的、开放着的人182

五、 人的行为的二维结构182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三种生产的理论看人类生产的信息生产性189

一、 三种生产和三种生产力189

二、 信息生产——人类生产活动的实质192

三、 生产力的微观结构196

四、 生产力的宏观结构202

五、 生产力结构的历史演进209

试论“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合理性218

一、 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219

二、 生产力的体系220

三、 多维功能的社会科学技术222

四、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224

五、 重大的社会实践意义226

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价值观228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价值观的提出228

二、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宏微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230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结构的历史演进234

现代系统科学中若干问题的哲学探讨239

一、 应当怎样对现代系统科学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239

二、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在怎样的意义上被分立且并列的?241

三、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到底意味着什么?244

四、 要素、系统、环境是怎样被相对规定的?248

五、 环境在系统生成、存在和演化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251

与熵理论相关的十个问题的辨析257

一、 熵妖及熵的妖气的清除257

二、 熵变公式的“浴缸模型”的失误之处261

三、 ds≥δQ/T中的T到底指的是谁的温度?263

四、 克劳修斯熵与波尔兹曼熵的区别265

五、 申农的信息熵与波尔兹曼统计熵的统一267

六、 申农信息熵与维纳信息的负熵论的区别270

七、 负熵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可以成立?273

八、 熵、负熵、信息、熵增与熵减的科学含义的统一278

九、 关于熵量守恒和熵与信息守恒的问题280

十、 谁打破了宇宙的热寂?287

纳米科技的哲学畅想299

复杂性与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310

一、 实体思维:微观不变性的简单性观念310

二、 能量思维:微观可变性的复杂性观念312

三、 终极性思维:宏观演化结果不变的简单性观念317

四、 分叉与混沌思维:宏观演化结果可变的复杂性观念320

五、 复杂性概念的复杂性321

六、 信息思维:为复杂性增加一个全息综合的维度3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