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高小萍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589286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9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生态环境-补偿性财政政策-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
1.1.1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需要生态补偿2
1.1.2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生态补偿4
1.1.3 生态补偿面临的问题需要制度创新7
1.2 生态补偿对财政制度的需求分析9
1.2.1 界定好生态补偿中政府与市场、政府间的责任11
1.2.2 为政府主导型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必要财政工具12
1.2.3 把这些财政工具转化为财政政策12
1.2.4 把这些财政政策纳入到现有的财政制度中12
1.3 研究现状概述13
1.3.1 生态补偿的国际研究概述13
1.3.2 生态补偿的国内研究概述20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6
1.4.1 研究目标26
1.4.2 研究思路27
1.4.3 研究方法29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30
1.6 创新与不足32
第二章 有关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理论分析35
2.1 制度经济学理论——关于制度36
2.1.1 制度的关键要素37
2.1.2 制度的功能40
2.2 外部性理论——关于财政制度41
2.2.1 外部性理论的演变及发展42
2.2.2 外部性的类型44
2.2.3 外部性内部化49
2.2.4 外部性与公共产品供给54
2.2.5 外部性理论的拓展与应用58
2.3 环境经济学理论——关于生态补偿61
2.3.1 生态环境的产权界定62
2.3.2 生态环境的价值66
2.3.3 环境经济政策73
2.3.4 生态补偿机制76
2.3.5 生态补偿机制与生态补偿制度的关系81
2.4 关于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范畴的研究81
2.4.1 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82
2.4.2 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基本内容84
2.4.3 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与财政政策的关系85
第三章 生态补偿财政制度方面的国际经验借鉴87
3.1 国外生态补偿发展进程概述87
3.2 国外生态补偿的主要领域与主要方式88
3.2.1 公共支付方式适用的领域和做法89
3.2.2 市场交易方式适用的领域和做法101
3.3 国外生态补偿的制度分析105
3.3.1 公共支付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105
3.3.2 市场交易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106
3.3.3 各种支付类型的适用性106
3.4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的借鉴意义107
3.4.1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明晰的产权制度是生态补偿的前提108
3.4.2 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是生态补偿的关键108
3.4.3 财政制度安排是生态补偿的主要保障109
3.4.4 生态补偿政策需要与其他政策配套实施109
3.5 我国借鉴国际经验需要考虑的其他问题110
3.5.1 科学确定生态补偿的领域111
3.5.2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11
第四章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现状分析113
4.1 我国生态补偿实践概述113
4.2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收入制度现状分析116
4.2.1 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实施与终结117
4.2.2 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118
4.2.3 排污费的实践119
4.3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支出制度现状分析122
4.3.1 退耕还林(还草)项目122
4.3.2 退牧还草项目123
4.3.3 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政策124
4.3.4 天然林保护工程126
4.3.5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127
4.3.6 矿产资源开发区的生态补偿128
4.3.7 生态扶贫与生态移民129
4.4 我国生态补偿的政府间财政制度现状分析132
4.4.1 生态补偿中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132
4.4.2 生态补偿中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137
4.4.3 生态补偿中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现状——以流域生态补偿为例141
4.5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43
4.5.1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143
4.5.2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145
4.5.3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148
第五章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环境分析152
5.1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理论环境——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152
5.1.1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153
5.1.2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154
5.1.3 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观156
5.2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发展环境——科学发展观158
5.2.1 可持续发展观158
5.2.2 科学发展观160
5.2.3 生态文明161
5.3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现实需求——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163
5.3.1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163
5.3.2 区域生态经济政策166
5.3.3 区域合作制度169
5.3.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170
5.4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研究要重点处理的几个关系173
5.4.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73
5.4.2 生态补偿与公共服务均衡化的关系174
5.4.3 “造血”与“输血”的关系174
5.4.4 生态补偿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175
第六章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基本框架176
6.1 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基本原理176
6.1.1 正外部性内部化的原理177
6.1.2 负外部性内部化的原理179
6.2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理论框架181
6.2.1 为何补: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基础181
6.2.2 如何补: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原则182
6.2.3 谁来补: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主体182
6.2.4 补给谁: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对象182
6.2.5 补多少: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依据183
6.2.6 如何管: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实施183
6.3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基本要素183
6.3.1 补偿主体183
6.3.2 补偿领域185
6.3.3 补偿标准191
6.3.4 补偿手段192
6.4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193
6.4.1 把生态补偿基本要素转化为财政因素193
6.4.2 把生态补偿政策转化为财政制度196
6.4.3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框架197
第七章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收支制度研究199
7.1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收入制度研究199
7.1.1 生态补偿中的税收制度199
7.1.2 生态补偿中的非税收入制度203
7.1.3 生态补偿中的税费减免制度206
7.2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支出制度研究208
7.2.1 “211”科目建设与生态补偿支出208
7.2.2 专项资金改革与生态补偿支出214
7.2.3 生态补偿转移性支出的核算218
7.2.4 生态补偿转移性支出的管理219
第八章 我国生态补偿的政府间财政制度研究221
8.1 我国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事权划分221
8.1.1 政府事权划分的一般性分析221
8.1.2 我国生态补偿中政府事权划分223
8.2 我国生态补偿的政府间财权划分225
8.2.1 政府间财权划分的一般性分析225
8.2.2 我国生态补偿中的政府财权分配229
8.2.3 我国生态补偿中的环境收益权分配233
8.3 我国生态补偿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研究237
8.3.1 转移支付制度的一般性分析237
8.3.2 我国生态补偿中转移支付制度的特殊性240
8.3.3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安排242
8.4 我国区域间生态补偿制度研究252
8.4.1 区域间生态补偿制度的原理253
8.4.2 我国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安排255
8.4.3 我国生态补偿异地开发制度258
第九章 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的配套260
9.1 利用环境经济核算制度推进生态补偿260
9.1.1 环境经济核算制度的基本内容260
9.1.2 环境经济核算制度的利弊分析262
9.1.3 环境经济核算制度与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263
9.2 建立完善环境管理绩效制度265
9.2.1 环境管理绩效制度265
9.2.2 环境管理绩效指标的设计266
9.2.3 环境管理绩效制度的实施267
9.3 全面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制度267
9.3.1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267
9.3.2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建设269
9.4 抓紧建设环境会计制度269
9.4.1 环境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269
9.4.2 我国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271
9.5 深入开展其他配套制度改革272
9.5.1 培育资源市场与资金市场272
9.5.2 逐步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和相关管理机制272
9.5.3 进一步完善环境修复基金管理制度274
主要参考文献275
后记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