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现代民族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连开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8965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983页
- 文件大小:327MB
- 文件页数:1009页
- 主题词:中华民族-民族历史-近代;中华民族-民族历史-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现代民族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华民族奋力抗争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1
二、中国近现代民族史的主要内容4
三、中国近现代化民族史的基本特点与启示9
上卷(1840—1911)15
第一编 清朝后期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各族社会15
第一章 清朝后期民族政策的演变15
第一节 清政府的民族管理机构15
第二节 清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制度22
第三节 清代有关少数民族的法规31
一、清代历朝所修《理藩院则例》32
二、《蒙古律例》34
三、《回疆则例》35
四、有关青海地区少数民族的特别法规36
五、有关西藏地方的法规37
六、有关苗疆地区的法规39
第四节 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41
一、对汉族的政策41
二、对蒙古族的政策43
三、对藏族的政策45
四、对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政策47
五、对南方各民族的政策49
第二章 少数民族的社会与经济51
第一节 东北(东三省)各族的社会与经济51
一、社会制度51
二、农业、牧业与手工业53
三、商业与交通56
第二节 蒙古族的社会与经济57
一、社会制度57
二、农业、牧业与手工业59
三、商业与交通62
第三节 西北各族的社会与经济64
一、社会制度64
二、农业、牧业、林业与手工业66
三、商业与交通73
第四节 藏族的社会与经济76
一、农奴制76
二、千百户制78
三、寺庙经济81
第五节 西南各民族的社会与经济83
一、原始社会的残余83
二、蓄奴制与农隶制88
三、农奴制91
第六节 中东南各民族的社会与经济94
一、地主经济的最后形成94
二、农业、牧业与手工业98
三、商业与交通103
第三章 各民族的文化与宗教107
第一节 东北各民族的文化与宗教107
一、东北各民族的文化107
二、东北各民族的宗教115
第二节 蒙古族的文化与宗教118
一、蒙古族的文化118
二、蒙古族的宗教123
第三节 西北各民族的文化与宗教125
一、西北地区各民族的文化125
二、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宗教130
第四节 藏族的文化与宗教134
一、藏族的文化134
二、藏族的宗教137
第五节 西南各民族的文化与宗教138
一、西南各民族的文化138
二、西南各民族的宗教信仰154
第六节 中东南各民族的文化与宗教159
一、中东南各民族的文化159
二、中东南各民族的宗教信仰177
第二编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的民族地区180
第一章 外国势力对各民族地区的入侵180
第一节 外国势力全面侵入各民族地区180
一、外国的经济入侵与渗透180
二、外国的武装入侵186
第二节 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188
一、闭关锁国的对内、对外政策189
二、对外来侵略的初步抵抗及失败192
三、抵抗失败后的对外卖国投降政策194
四、对苗、瑶、壮、傣各民族的政策197
五、清政府民族压迫政策的实质200
第二章 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203
第一节 外国入侵战争中的少数民族203
一、沉重的经济剥削激化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203
二、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地区的经济侵略204
三、中国少数民族近代反封建斗争的兴起208
四、各族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209
第二节 各族人民反对沙俄入侵的斗争212
一、沙俄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212
二、沙俄侵略中国西北地区与西北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214
三、沙俄侵略蒙古地区与北方民族的抗俄斗争217
四、沙俄染指西藏和藏族人民的反俄侵略斗争219
第三节 新疆各族人民反对阿古柏的斗争220
一、阿古柏入侵新疆的经过220
二、阿古柏在南疆及乌鲁木齐的残暴统治222
三、新疆各族人民反阿古柏的斗争223
四、驱逐阿古柏侵略者的新疆之战225
第四节 西藏人民的抗英战争226
一、1888年的第一次抗英战争226
二、1904年的第二次抗英战争228
第五节 西南和中东南人民的反帝斗争230
一、捍卫民族权益的斗争230
二、保卫边疆领土的斗争235
三、抗法援越战争239
第六节 各民族参加太平天国革命运动241
一、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民族地区的酝酿241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各少数民族的革命活动242
三、太平天国反对民族压迫的纲领和实践245
第七节 东北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249
一、朝鲜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249
二、满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251
三、鄂伦春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252
第八节 蒙古族的独贵龙运动253
一、独贵龙运动爆发的背景253
二、独贵龙运动的经过254
三、独贵龙运动的失败与历史意义255
第九节 西北回民起义256
一、陕西回民起义257
二、甘宁青回民起义258
三、新疆各族人民起义261
第十节 咸同年间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263
一、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263
二、哀牢山各族起义266
三、布依族、水族人民的起义268
四、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269
五、姜映芳领导的侗族人民起义271
六、瑶族人民的反抗斗争272
第三章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演变273
第一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273
一、东北、内蒙古地区273
二、西北地区274
三、南方、西藏地区275
第二节 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影响276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冲击276
二、少数民族地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286
三、少数民族地区与国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和与内地经济关系的削弱287
第三编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族地区290
第一章 清政府的新政290
第一节 新政出台的背景及其性质290
一、新政出台的背景290
二、新政的基本内容及性质291
第二节 新疆建省295
一、建省的背景295
二、建省的经过与改革措施296
三、建省的意义298
第三节 三多在内蒙古、外蒙古的改革299
一、改革的背景299
二、改革的经过和措施300
三、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302
第四节 在南方民族地区的新政措施303
一、清末新政对南方各民族的影响303
二、台湾建省305
三、“改土归流”的继续310
第五节 清季西藏新政312
一、张荫棠的新政312
二、联豫的新政314
第六节 在东北的新政316
一、东北的开禁316
二、东北建省320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少数民族323
第一节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提出323
一、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与渊源323
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对辛亥革命的影响325
第二节 辛亥革命思潮在各民族地区的影响328
一、民族平等、民族独立和民主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328
二、民族民主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330
第三节 各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337
一、北方少数民族地区337
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340
中卷(1912—1949)347
第四编 民国初期(1912—1930)347
第一章 各民族拥护民国,反对分裂与复辟347
第一节 民国建立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五族共和”的思想347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347
二、中国国内民族关系的新变化350
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和赞成“五族共和”351
第二节 宗社党的复辟活动及其失败353
一、满族社会地位的衰落353
二、宗社党的成立356
三、宗社党参与策划复辟帝制358
第三节 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各民族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359
一、蒙古“独立自治”始末359
二、西藏地区的动乱365
三、“策勒村事件”与新疆人民反对分裂的斗争367
第二章 民国初年的民族事务机构与民族政策370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民族政策370
一、对满族皇室的优待政策370
二、《总统就职宣言书》和《临时约法》与民族政策方针371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民族政策与施政374
一、“蒙藏院”和民族政策的变化374
二、川军西征376
三、北洋政府对蒙古的施政378
四、“北京政变”与溥仪出宫381
第三节 西北、西南地方政权对当地各民族的政策与施政381
一、马氏家族在西北的施政381
二、杨增新在新疆的施政385
三、唐继尧在云贵川的施政389
四、陆荣廷在两广的施政391
第四节 军阀混战对民族地区的影响394
一、川边军阀混战及其影响394
二、西南军阀混战及其影响395
第三章 民族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397
第一节 东北、蒙古地区397
一、日本对东北的大规模扩张397
二、俄国对蒙古的侵略400
第二节 西藏地区403
一、英国分裂西藏的阴谋与“西姆拉会议”的破产403
二、九世班禅出走内地407
第三节 西北地区410
一、英国策动分裂新疆410
二、白俄残部窜入新疆413
第四节 西南与中东南地区415
一、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415
二、英国扩大对云南的侵略与片马事件、江心坡事件418
三、传教势力在西南民族中的扩张421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向民族地区的发展42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理论的初步探索424
一、“五四运动”与少数民族424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初步阐释430
三、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传播432
第二节 国共合作与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重新解释435
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435
二、民族主义的新发展和意义439
三、蒋介石对民族主义的歪曲442
第三节 各民族人民反抗军阀的暴虐统治443
一、蒙古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443
二、甘肃“河州事件”444
三、青海藏民与马家军的斗争446
第四节 民族地区的农民运动和红色革命根据地447
一、南方各族农民运动蓬勃兴起447
二、北方各族农民运动的开展450
三、民族地区革命形势的逆转451
四、民族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453
第五章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艰难发展460
第一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及其艰难发展460
一、内蒙古近代工商业的初步萌芽460
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新政462
三、以矿业为龙头的云贵近代工商业465
四、东北民族地区的近代工商业468
第二节 东北、内蒙古的垦荒浪潮及其影响471
一、延边朝鲜族人民的垦荒471
二、内蒙古的垦荒运动473
第三节 各民族社团活动与教育的初步发展475
一、回族的社团活动475
二、其他各族的社团活动及文化教育的初步发展478
第五编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482
第一章 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与分裂中华民族的罪恶活动482
第一节 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民族关系的变化482
一、从“九一八”到“八一三”482
二、国内民族关系的变化485
第二节 伪满洲国与德王伪政权489
一、溥仪与伪满洲国489
二、甘珠尔扎布策划内蒙古“独立”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伪政权492
三、西部蒙古封建上层的“高度自治”活动与德王的“蒙古军政府”494
四、伪“蒙疆政府”的出笼498
第三节 帝国主义在其他民族地区的分裂阴谋与活动501
一、“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501
二、“班洪事件”503
三、日本炮制的“中华回教总联合会”与“中国回教青年团”507
第四节 日寇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508
一、日寇在东北的殖民统治508
二、日寇在海南的殖民统治513
三、日寇在内蒙古的殖民统治516
四、台湾被纳入战争经济轨道518
第二章 国民政府的民族事务机构与民族政策520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蒙藏事务管理制度与立法520
一、蒙藏委员会的成立520
二、蒙藏委员会对蒙藏事务的管理523
第二节 国民政府在民族地区的施政及其影响527
一、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西康建省527
二、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与黄慕松、吴忠信入藏529
三、盛世才治疆534
四、“琼崖抚黎专员公署”与“剿抚兼施”的民族政策536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538
一、对蒙藏的宗教政策538
二、对伊斯兰教的政策539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543
第一节 长征途中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543
一、刘伯承与果基小约旦会盟543
二、《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546
三、中华苏维埃博巴政府548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553
一、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兴起553
二、各族人民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56
第三节 延安边区政府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559
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发展559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561
三、联合各民族人民进行全面抗战563
第四章 各民族全面的抗日战争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565
第一节 东北地区(以抗日民主联军为主体)565
一、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565
二、东北各族人民抗日斗争的发展567
第二节 内蒙古地区(以大青山革命根据地为主体)569
一、内蒙古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569
二、百灵庙起义和绥远抗战572
三、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575
四、“伊克昭盟事件”577
第三节 西北地区(海固回民起义及西北各省抗日活动)579
一、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579
二、阿山哈萨克牧民暴动582
三、海固回民起义(海固事变)587
四、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591
五、甘南各族农民起义595
第四节 西南和中东南——抗日游击战争及抗日活动,西南各民族对远征军的支援等597
一、藏族人民支援抗战597
二、琼崖抗日独立队的抗日活动与白沙起义599
三、西南各族人民的抗战活动604
四、台湾各族人民的抗战活动608
五、中东南各族人民的抗战活动610
六、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611
第五章 沿海内地经济文化事业向民族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615
第一节 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615
一、经济文化重心向西北民族地区的迁移615
二、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617
第二节 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与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621
一、经济重心向西南民族地区的迁移621
二、文化重心向西南民族地区的迁移624
三、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影响625
四、西南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影响630
第三节 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与中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631
一、经济文化重心向中南民族地区的迁移631
二、中南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影响633
三、中南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影响636
第六编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639
第一章 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与国内民族问题63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的成熟与发展639
一、《共同纲领》及其意义639
二、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和政策的制定及实施640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及其影响642
一、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及其伟大意义642
二、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扩大645
第三节 国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失败647
一、国民政府的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政策647
二、国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失败648
第二章 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649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各民族的解放649
一、东北、内蒙古地区的土改运动649
二、东北、内蒙古各族人民参加解放战争652
第二节 新疆三区革命653
一、伊宁起义与三区临时政府的成立653
二、民族军的创建及其军事活动657
三、包尔汉主新与新疆和平解放662
第三节 西藏热振活佛维护祖国统一的努力与“热振事件”666
一、“西藏外交局事件”与“泛亚洲会议”的风波666
二、“热振事件”670
三、十世班禅坐床及其通电672
第四节 其他民族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674
一、南方各族人民的反“三征”斗争和武装起义674
二、南方各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677
三、海南岛各族人民迎接解放的斗争680
下卷(1949—2000)685
第七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0—1957)685
第一章 少数民族地区的解放68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全国形势685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685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有关民族问题的规定686
第二节 西南、西北等民族地区相继解放687
一、和平解放云南和西康等地区687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湖南、广西、海南等民族地区687
三、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的解放688
四、清匪反霸、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690
第三节 西藏的解放691
一、解放前夕西藏上层内部的矛盾及英、美、印阴谋策划的驱汉事件691
二、昌都战役692
三、《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693
四、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回归西藏694
五、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藏696
第二章 民族工作机构的设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一些基本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698
第一节 民族工作机构的设置698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机构设置698
二、建立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地方民族工作机构698
三、民族工作机构的任务699
第二节 疏通民族关系,消除民族隔阂700
一、中央慰问团、访问团遍访民族地区700
二、各地方政府派出民族贸易工作队、医疗卫生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701
三、少数民族上层参观团、观礼团到国内各地参观702
四、制定实行民族平等的基本政策703
五、新解放民族地区开展工作704
六、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人民政府706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707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707
二、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708
第四节 民族识别70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少数民族状况709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709
三、民族识别工作的全面展开710
四、对民族的认定711
第三章 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712
第一节 不同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712
一、社会改革前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状况712
二、民族地区的不同社会形态713
三、不同民族中的传统政治制度714
第二节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制度716
一、各民族宗教信仰状况716
二、寺庙观堂的经济和僧人的生活716
三、各种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718
四、宗教与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关系719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720
一、实行“慎重稳进”的方针720
二、在封建地主制占主导的地区消灭封建地主制度721
三、在奴隶制农奴制地区实行和平协商改革722
四、存在浓厚原始社会残余的民族地区采取直接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政策724
五、牧业区民主改革实行“赎买”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725
六、废除宗教寺庙的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726
七、全面实现农业合作化727
八、牧区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28
第四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730
第一节 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扶持730
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730
二、大量的汉族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到民族地区参加经济文化建设731
三、人民政府在政策、资金、物力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照顾与支援732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733
一、民族地区的基础工业初步建立起来733
二、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734
三、农牧业的发展735
第三节 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735
一、部分少数民族走出深山老林,部分游牧游猎民族开始定居736
二、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736
三、少数民族人口稳步增长737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738
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738
二、中央和地方建立一批民族学院739
三、继承、整理与弘扬对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研究740
四、建立民族医疗卫生机构741
五、开展民族体育运动742
第五节 开展对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和语言的大调查743
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743
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744
三、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语言调查的丰硕成果745
第六节 民族政策大检查和民族政策教育746
一、中共中央发出学习民族政策的通知746
二、1952年、1956年的两次民族政策大检查747
三、总结民族工作经验教训和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748
第八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5)750
第一章 部分民族地区武装叛乱的平息及西藏社会改革750
第一节 平息四川、云南、青海等部分地区的叛乱750
一、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部分民族地区发生武装叛乱750
二、叛乱的平息752
第二节 平息西藏叛乱754
一、西藏叛乱的起因754
二、平息叛乱的过程757
三、十四世达赖喇嘛出走758
四、印度及美国政府借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760
五、平息叛乱的善后工作761
第三节 西藏的社会改革762
一、废除“政教合一”制度762
二、实行“三反两减”和“三反两利”政策763
三、民主改革与和平“赎买”764
四、西藏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建立765
五、西藏社会改造的善后工作766
第四节 建立西藏自治区768
一、西藏自治区建立的历史背景和条件768
二、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769
三、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770
第二章 民族地区人民公社化与社会变革771
第一节 民族地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771
一、民族地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开展771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冲击772
三、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下降774
四、“民族融合风”及其影响775
第二节 民族地区反右、反地方民族主义斗争扩大化777
一、民族工作中“左”倾思想及其影响777
二、错划一批“右派”和“地方民族主义分子”777
三、反右和反地方民族主义斗争扩大化造成的损失778
四、中共中央着手纠正民族工作中“左”的错误779
第三节 新疆伊犁、塔城事件和中印之战781
一、云南省边民外流781
二、伊塔事件783
三、中印边境之战784
第四节 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785
一、广西、宁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区785
二、撤销或新建民族自治地方,调整行政区划787
三、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89
第三章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792
第一节 民族地区的农业和牧业792
一、独龙、基诺、佤等民族改变传统生产方式792
二、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四川等牧区少数民族开始多种经营793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三年困难时期794
四、内蒙古草原蒙古族牧民抚育3000名上海孤儿796
五、包产到户和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的恢复797
第二节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798
一、“三线”建设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798
二、工、交、邮电全面发展800
第三节 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801
一、基础教育开始普及801
二、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803
三、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奠基与发展806
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与发展808
第九编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810
第一章 民族地区的社会与政治动乱810
第一节 民族地区全面动乱810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名存实亡811
第三节 推行极“左”路线,制造大量冤假错案813
一、大搞“政治边防”和“划线站队”813
二、重划阶级成分814
三、人为制造大批冤、假、错案815
四、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代表人物被迫害致死818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民族工作821
第一节 林彪、“四人帮”批判党的民族政策,否定十七年民族工作的成就821
第二节 进行民族政策检查,开展民族政策再教育822
第三节 民族工作初步恢复825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与文化828
第一节 民族地区工农(牧)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828
一、工农业生产略有增长828
二、兴建一批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29
第二节 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进步832
一、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卫生事业在困境中求发展832
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赤字增加,各族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和质量下降833
第十编 恢复和调整时期(1976—1984)83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施835
第一节 恢复各级民族工作机构835
一、恢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835
二、恢复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836
第二节 全面恢复民族工作837
一、为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执行投降主义路线”平反837
二、召开全国性的有关民族工作会议837
三、中共中央书记处听取西藏、云南、新疆、内蒙古民族工作汇报838
第三节 慎重处理民族地区“反右”和“平叛”中的遗留问题,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839
一、处理“反右”和“平叛”中的遗留问题839
二、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840
第二章 执政党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845
第一节 否定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845
第二节 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重要性846
一、民族问题的概念与内涵846
二、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84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特征和性质847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847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和内涵848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849
第四节 重新探索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849
第五节 民族关系新发展,“两个离不开”到“三个离不开”850
第三章 继续开展民族识别,重建民族科研机构,民族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新发展853
第一节 继续开展民族识别853
一、确立基诺族为单一民族853
二、民族识别的有关文件和政策规定853
三、民族识别工作的继续开展854
四、民族识别工作的成就和不足854
第二节 恢复和组建民族科研、教学机构855
一、民族研究机构的恢复和发展855
二、民族科研工作重大的新进展857
三、建立各级学会和研究会860
第四章 全面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861
第一节 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861
第二节 恢复各级宗教机构,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862
一、恢复各级宗教机构862
二、开展正常的宗教工作862
第三节 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宗教政策864
一、实事求是地平反冤假错案864
二、开放宗教活动场所,维修宗教寺庙865
三、开办宗教学校,培养年轻职业宗教人员866
四、出版宗教书刊,开展对外交流867
第五章 恢复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70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区划变动情况870
一、内蒙古行政区划三次重大变动870
二、四川、新疆、广西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动870
第二节 新建一批民族自治地方871
一、建立黔西南和鄂西两个自治州871
二、新建61个民族自治县873
三、恢复和新建民族乡(镇)873
第三节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和散杂居地区民族法制建设877
一、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877
二、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882
三、民族立法保障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884
第十一编 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时期(1984—2000)888
第一章 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与发展(1984—1991)888
第一节 民族地区的改革888
一、少数民族农业区的改革888
二、少数民族牧业区的改革890
三、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改革893
四、民族商贸企业894
五、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成就与问题895
第二节 民族地区的开放896
一、开放的历史背景896
二、民族地区的沿边开放898
三、民族地区的沿海开放903
四、民族地区的内陆开放903
五、民族地区初步形成开放的新格局905
第三节 改革开放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905
一、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905
二、民族地区农、牧、林业稳步发展906
三、工、交和通信事业的发展906
四、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增加,金融和商业日趋繁荣907
五、逐步消除贫困,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907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908
第一节 少数民族艺术节与民族文化的发展908
一、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工作机构,举办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908
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民族体育事业910
三、“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和民族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911
四、民族古籍挖掘、整理和保护912
五、开展国际文化交流915
第二节 建立民族教育体系916
一、国家对民族教育制定特殊政策916
二、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919
三、召开全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会议921
第三节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922
一、建立医疗体系922
二、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成长923
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得到发展924
四、少数民族健康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926
第三章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928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民族工作会议928
一、中央召开首次全国民族工作会议928
二、中央召开第二次民族工作会议929
第二节 中央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议9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加强932
一、东西部横向经济联合不断发展932
二、智力支边与干部双向交流935
三、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双向流动,族际婚姻增多938
四、全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940
第四节 反对民族分裂斗争943
一、西藏拉萨骚乱事件的起因及平息943
二、评定新疆阿克陶县巴仁乡反革命武装叛乱945
三、挫败达赖阴谋,第十一世班禅继任946
四、反对“东突”恐怖主义948
五、正确处理民族地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952
第四章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953
第一节 邓小平南巡讲话促进了民族地区全面的改革开放953
第二节 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现状与发展956
一、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956
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957
三、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959
四、民族地区初步建立市场体系960
五、市场观念的转变962
第三节 边境贸易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963
一、边境贸易搞活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963
二、边境贸易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965
第四节 全面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967
第五章 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970
第一节 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970
第二节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970
一、铁路建设八纵八横970
二、公路建设五纵七横971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973
一、西电东送973
二、西气东输975
三、青藏铁路977
四、生态环境建设978
第四节 民族地区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979
后记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