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药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魏子孝,聶莉芳,张燕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津出版社
- ISBN:957668658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97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药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代序)1
一、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二、社会上对中医药学的一些误解2
三、如何学好中医药学8
第一章 阑述中医药学的理论工具11
第一节 阴阳学说11
一、阴和阳的含义13
二、阴和阳的关系14
第二节 五行学说19
一、五行的含义23
二、五行间的关系24
三、中医诊治中有关五行名词的说明26
第三节 精气说与形神论29
一、精气说29
二、形神论31
第二章 藏象33
第一节 五脏35
一、心35
二、肺40
三、脾44
四、肝47
五、肾54
第二节 六腑64
一、胆64
二、胃间65
三、小肠67
四、大肠67
五、膀胱68
六、三焦69
第三节 奇恒之腑70
一、脑70
二、骨和髓73
三、脉73
四、胆74
五、女子胞74
第三章 经络75
第一节 十二经脉78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关系、走向、流注规律78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及腧穴80
三、十二经脉的意义91
第二节 奇经八脉93
一、奇经八脉的名称93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主要腧穴94
三、奇经八脉的意义98
第四章 精气神100
第一节 精101
一、精的概念和分类101
二、先天之101
三、血102
四、津液104
第二节 气105
一、气的概念与分类105
二、元气106
三、宗气107
四、营气108
五、卫气109
六、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110
七、气化与气机110
第三节 神112
一、神的概念与分类112
二、精、气、神之间的关系115
第五章 病因117
第一节 外感病因119
一、六淫119
二、疫气128
第二节 内伤病因131
一、七情内伤131
二、饮食与劳逸135
三、有形之邪138
第六章 病机143
一、心与小肠病机146
二、肺与大肠病机148
三、脾与胃病机150
四、肝与胆病机153
五、肾与膀胱病机154
第七章 诊法157
第一节 望诊157
一、望全身情况157
二、望局部情况159
第二节 闻诊164
一、听声音164
二、嗅气味165
第三节 问诊165
一、问一般情况165
二、问病史165
三、问妇女166
四、问小儿167
第四节 切诊167
一、脉诊167
二、按诊173
第八章 治疗法则178
第一节 治未病179
一、预防疾病179
二、既病防变180
第二节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82
一、因时制宜182
二、因地制宜184
三、因人制宜185
第三节 标本先后188
一、治病求本189
二、急则治标190
三、标本兼治192
第四节 正治与反治192
一、正治193
二、反治193
三、反佐195
第五节 扶正与祛邪195
一、扶正196
二、祛邪197
三、攻补兼施198
第六节 调理阴阳199
第九章 辨证论治202
第一节 八纲辨证203
一、表里203
二、寒热204
三、虚实205
四、阴阳207
第二节 脏腑辨证208
第三节 六经辨证208
一、太阳证习惯称为太阳病,以下各经证并同209
二、阳明证210
三、少阳证211
四、太阴证211
五、少阴证212
六、厥阴证213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214
一、卫分证215
二、气分证215
三、营分证216
四、血分证216
第五节 三焦辨证217
一、上焦湿温219
二、中焦湿温219
三、下焦湿温220
第十章 中药221
第一节 中药的品种、产地与采集221
一、中药的品种220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225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229
一、性与味230
二、升降浮沈235
三、归经237
四、中药的毒性239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240
一、炮制的目的241
二、炮制的方法242
第四节 用药禁忌249
一、证候禁忌249
二、妊娠用药禁忌249
三、服药饮食禁忌250
第五节 中药的分类251
一、解表药251
二、清热药253
三、泻下药256
四、祛风湿药259
五、化湿药260
六、利水渗湿药261
七、温里药262
八、理气药262
九、消食药262
十、驱虫药263
十一、止血药263
十二、活血化瘀药265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266
十四、安神药267
十五、平肝息风药268
十六、开窍药269
十七、补虚药270
十八、收涩药272
十九、涌吐药273
二十、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274
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275
第十一章 方剂276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276
一、辨证立法,依法统方276
二、常用的治法276
三、方剂与其他疗法相结合280
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281
一、组成原则280
二、组成变化282
第三节 用药剂量289
一、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290
二、根据用药方法选择剂量291
三、结合患者的体质及病情等变化来选择剂量291
四、根据地域或季章的变化调整剂量292
第四节 剂型292
一、汤剂292
二、丸剂292
三、散剂293
四、膏剂294
五、丹剂295
六、酒剂295
七、茶剂295
八、药露295
九、锭剂、饼剂296
十、条剂296
十一、线剂296
十二、灸剂296
十三、糖浆剂296
十四、片剂296
十五、冲服剂296
十六、针剂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