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要素配置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日新,万俊毅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1360398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要素配置与新农村建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论1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1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3
1.3 主要研究内容4
2 要素配置、“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8
2.1 要素配置与农村发展:理论回顾8
2.1.1 二元理论与人口城市化8
2.1.2 二元理论与空间城市化10
2.1.3 人力资本与教育11
2.1.4 资源配置机制与生产要素流动12
2.2 要素流动与“三农”问题14
2.2.1 “三农”问题的核心14
2.2.2 影响农民平均收入的关键因素15
2.2.3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8
2.3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19
2.4 要素配置与新农村建设21
2.4.1 要素配置主体21
2.4.2 要素配置客体22
2.4.3 要素配置与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逻辑23
2.5 理论分析框架26
3 新农村建设的要素配置主体28
3.1 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的主体及其特点29
3.1.1 要素配置的政府性主体29
3.1.2 要素配置的市场主体31
3.1.3 要素配置的公益性组织主体33
3.2 不同主体要素配置方式的比较34
3.2.1 政府性主体的要素配置方式34
3.2.2 市场主体的要素配置方式36
3.2.3 公益性组织主体的要素配置方式37
3.2.4 不同主体的要素配置方式的比较38
3.3 要素配置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39
3.3.1 主体之间的从属关系39
3.3.2 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41
3.3.3 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41
3.4 关于要素配置主体的研究结论42
4 新农村建设的要素配置客体44
4.1 要素配置客体总揽44
4.2 劳动力流动与新农村建设45
4.2.1 新农村建设与劳动力流动的互动关系45
4.2.2 劳动力流动的内涵46
4.2.3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方式49
4.2.4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50
4.3 土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53
4.3.1 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流转的互动关系53
4.3.2 土地流转的内涵54
4.3.3 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55
4.3.4 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61
4.4 资本流动与新农村建设63
4.4.1 新农村建设与资本流动的互动关系64
4.4.2 资本流动的内涵及其决定64
4.4.3 农村资本流动的渠道66
4.4.4 影响农村资本流动的诸因素69
4.5 农业技术传播与新农村建设71
4.5.1 新农村建设与技术传播的互动关系71
4.5.2 技术传播的内涵及其决定72
4.5.3 农村技术传播的途径74
4.5.4 农村技术传播的影响因素76
4.6 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77
4.6.1 新农村建设与制度变迁的关系77
4.6.2 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其决定78
4.6.3 农村制度变迁的路径79
4.6.4 影响农村制度变迁的因素80
5 新农村建设的要素配置机制与模式82
5.1 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的内涵及模式83
5.1.1 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的内涵83
5.1.2 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的分类83
5.2 市场主导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84
5.2.1 市场主导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的条件85
5.2.2 广东市场主导型要素配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86
5.2.3 影响市场主导型要素配置机制的因素91
5.3 政府主导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机制95
5.3.1 政府主导型要素配置机制的内涵95
5.3.2 政府主导型要素配置机制的模式96
5.3.3 政府主导型要素配置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00
5.3.4 影响政府主导型要素配置机制的因素105
5.4 非营利组织参与型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106
5.5 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要素配置机制的比较108
5.5.1 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要素配置机制的区别108
5.5.2 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要素配置机制的联系110
5.6 新农村建设的要素配置模式110
5.6.1 政府主导型新农村建设模式110
5.6.2 能人带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111
5.6.3 技术推进型新农村建设模式112
5.6.4 资源内生型新农村建设模式112
5.6.5 制度创新型新农村建设模式113
5.6.6 资本拉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114
5.6.7 工业反哺型新农村建设模式114
6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案例研究116
6.1 国外新农村建设的案例研究116
6.1.1 日本新农村建设:土地要素配置116
6.1.2 法国新农村建设:资金要素配置121
6.1.3 荷兰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要素配置126
6.1.4 美国新农村建设:技术要素配置132
6.1.5 韩国新农村建设:制度要素配置137
6.2 国内新农村建设的案例研究142
6.2.1 河南西辛庄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要素配置143
6.2.2 贵州正安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要素配置146
6.2.3 江苏溧阳新农村建设: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配置149
6.2.4 山东梁锥村新农村建设:私人资本要素配置153
6.2.5 江苏华西村新农村建设:工业资本要素配置157
6.2.6 浙江新农村建设:制度要素配置159
6.2.7 重庆江津新农村建设:技术要素配置165
7 广东新农村建设的案例研究168
7.1 平地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要素配置168
7.1.1 平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168
7.1.2 人力资本要素配置及其绩效169
7.1.3 平地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174
7.2 东进农牧新农村建设:土地要素配置176
7.2.1 东进农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176
7.2.2 土地要素配置特点及其绩效177
7.2.3 东进农牧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183
7.3 南岭新农村建设:资本要素配置184
7.3.1 南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185
7.3.2 资本要素配置的特点及其绩效185
7.3.3 南岭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190
7.4 中山黄圃新农村建设:技术要素配置191
7.4.1 黄圃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191
7.4.2 技术要素配置的特点及其绩效192
7.4.3 黄圃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201
7.5 徐闻新农村建设:制度要素配置203
7.5.1 徐闻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204
7.5.2 制度要素配置的特点及其绩效206
7.5.3 徐闻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209
8 广东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的现状与绩效分析211
8.1 广东农村发展中的要素配置:历史回顾211
8.1.1 资本要素配置的历史回顾211
8.1.2 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历史回顾214
8.1.3 土地要素配置的历史回顾216
8.1.4 技术要素配置的历史回顾220
8.1.5 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222
8.2 广东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的现状224
8.2.1 农村资本配置绩效224
8.2.2 劳动力配置绩效226
8.2.3 土地配置绩效226
8.2.4 技术配置绩效228
8.3 广东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绩效的实证分析229
8.3.1 分析模型229
8.3.2 变量选取230
8.3.3 实证分析230
8.3.4 结论与讨论233
9 广东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的约束与动力234
9.1 广东新农村建设的要素配置约束234
9.1.1 要素区域分布不均衡234
9.1.2 要素流动单向化242
9.1.3 要素组合能力弱247
9.1.4 要素利用率有待提高248
9.1.5 要素配置的非正式约束250
9.2 广东新农村建设的要素配置动力251
9.2.1 要素配置市场化趋势明显251
9.2.2 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初步形成254
9.2.3 要素优化组合意识显现256
9.2.4 关键要素利用受到重视259
9.2.5 解放思想推动要素配置制度创新261
10 基于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的广东新农村建设目标与战略措施264
10.1 广东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的目标264
10.2 要素高效配置视角的广东新农村建设战略选择265
10.2.1 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266
10.2.2 战略背景与战略选择266
10.3 广东新农村建设要素配置战略的保障措施276
10.3.1 土地要素高效配置的保障措施276
10.3.2 劳动力要素高效配置的保障措施278
10.3.3 资本要素高效配置的保障措施280
10.3.4 技术要素高效配置的保障措施282
10.3.5 构建促进新农村建设要素高效配置的制度支撑体系283
参考文献286
后记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