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赖力行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81933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古典文学-文学思想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论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古代文论的奠基(先秦两汉)第一章 先秦儒家的文艺观2
第一节 古代文论的萌芽2
一、美刺2
二、“诗言志”5
三、中和之美6
第二节 孔子的文艺思想7
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
二、“兴、观、群、怨”10
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3
四、“文质彬彬”与“辞,达而已矣”14
第三节 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文艺观16
一、乐和与人和、政和16
二、“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18
三、“知言养气”21
第四节 荀子的美感论与诗歌本质观23
一、“虚壹而静”与“美善相乐”23
二、“明道”与“言志”26
第二章 道家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28
第一节 老、庄思想的“潜美学”特点28
一、“道”与中国艺术精神29
二、“观道”、“体道”与艺术心理36
第二节 道家论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40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0
二、“大巧若拙”41
三、自然全美42
四、言不尽意44
五、技中见道45
第三章 汉代文学评论48
第一节 《毛诗序》与比兴说诗48
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49
二、“美刺讽谕”说50
三、“诗有六义”说51
第二节 汉代的辞赋批评53
一、司马迁的楚辞评论和“发愤著书”说54
二、扬雄、班固对屈赋的评论57
三、汉代辞赋家对赋体的认识59
第二篇 文学意识的自觉和文论体系的创建(魏晋南北朝)第四章 文学意识的自觉65
第一节 “情”与“采”:文学的特质65
一、“诗缘情而绮靡”66
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69
三、“诗赋欲丽”71
第二节 古代文论范畴的形成77
一、从哲学范畴到文论范畴77
二、文论新术语的提炼89
第五章 刘勰和《文心雕龙》96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97
一、《文心雕龙》的书名和刘勰的理论追求97
二、《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98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树108
一、“神与物游”:论创作心理108
二、才性论109
三、“风骨”论113
四、“通变”论115
第六章 钟嵘《诗品》120
第一节 《诗品》的诗学思想120
一、“自然英旨”与“直寻”:诗歌创作论121
二、“滋味”说:诗歌艺术特征论122
第二节 《诗品》的批评方法124
一、设“品第”、“显优劣”的批评意识124
二、《诗品》的批评方法126
第三篇 诗文批评的演进(唐宋)第七章 唐宋诗学理论132
第一节 儒家诗学观的发展132
一、“兴寄”说132
二、“讽谕”说135
第二节 中晚唐诗论家对诗歌意境的总结139
一、“兴象”说139
二、“诗味”说141
三、“意境”说143
第三节 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思想149
一、《沧浪诗话》:宋代诗话的高峰150
二、“兴趣”说152
三、“妙悟”说156
第八章 唐宋古文理论160
第一节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160
一、文道关系的演变160
二、“文以明道”说161
三、“气盛言宜”、“不平则鸣”说165
第二节 欧阳修、苏轼的古文理论167
一、北宋的新古文运动167
二、欧阳修的“道胜文至”说169
三、苏轼的“随物赋形”说171
第四篇 通俗文学批评的兴盛与古典诗学的总结(明清)第九章 明清小说理论批评176
第一节 李贽的文学观及其小说理论176
一、从《童心说》、《杂说》看李贽的文学观177
二、李贽的小说理论批评183
第二节 冯梦龙、凌濛初的小说理论189
一、小说“为六经国史之辅”190
二、通俗与适俗192
第三节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批评196
一、“为文计不为事计”:小说的虚构性196
二、“性格”论199
三、“亲动心”与“因缘生法”:小说家的艺术思维特点202
四、小说技法分析205
第十章 明清戏曲批评209
第一节 王骥德的《曲律》212
一、“本色”论213
二、“声情”与“词情”215
第二节 汤显祖主情论的戏曲观216
一、“因情成梦,因梦成戏”217
二、“以意趣神色为主”219
第三节 李渔的《闲情偶寄》220
一、李渔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220
二、李渔的整体性戏剧观225
三、论剧本结构226
四、论戏曲语言231
第十一章 明清诗歌批评235
第一节 王夫之的诗歌批评235
一、“情”与“景”235
二、“现量”说239
三、“以意为主,势次之”242
四、“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意境新论244
第二节 叶燮的诗学体系246
一、“踵事增华”与“相承相成”246
二、诗歌言“理”、叙“事”、表“情”的特点248
三、诗人的“才、胆、识、力”251
第五篇 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近代)第十二章 传统文论的发展254
第一节 传统诗文理论的发展256
一、龚自珍的诗学思想257
二、曾国藩与桐城古文理论的中兴261
第二节 近代词学理论的发展267
一、谭献的词论267
二、陈廷焯的“沉郁”说269
三、刘熙载的《艺概》271
第十三章 西学东渐与古代文论的新变275
第一节 “求新声于异邦”275
一、以西学为参照系275
二、为人生的文学观279
三、文学本质观的现代转化282
第二节 梁启超早期的文学思想285
一、“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286
二、小说社会作用的心理学分析288
第三节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290
一、王国维文学批评概说290
二、《红楼梦评论》292
三、《人间词话》295
附录 古代文论选304
毛诗序(节选)304
典论·论文&魏·曹丕305
文赋&晋·陆机306
宋书·谢灵运传论(节选)&梁·沈约309
文心雕龙·神思&梁·刘勰310
文心雕龙·体性&梁·刘勰312
文心雕龙·风骨&梁·刘勰313
文心雕龙·通变&梁·刘勰314
文心雕龙·情采&梁·刘勰315
文心雕龙·知音&梁·刘勰317
文心雕龙·序志&梁·刘勰318
诗品序&梁·钟嵘320
文选序&梁·萧统323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节选)&唐·陈子昂325
诗式(节选)&唐·皎然325
与元九书&唐·白居易328
董氏武陵集记(节选)&唐·刘禹锡332
答李翊书&唐·韩愈332
送孟东野序&唐·韩愈333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唐·柳宗元334
与李生论诗书(节选)&唐·司空图336
答吴充秀才书&宋·欧阳修337
答谢民师书&宋·苏轼338
沧浪诗话·诗辨&宋·严羽339
童心说&明·李贽341
忠义水浒传序&明·李贽342
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回评(节选)&明·李贽343
曲律(节选)&明·王骥德345
喻世明言序&明·绿天馆主人347
醒世恒言序&明·可一居士348
二刻拍案惊奇序&明·睡乡居士349
《牡丹亭》题词&明·汤显祖350
读第五才子书法(节选)&清·金圣叹350
闲情偶寄(节选)&清·李渔355
薑斋诗话(节选)&清·王夫之363
说诗晬语(节选)&清·沈德潜367
原诗&清·叶燮368
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节选)&清·张竹坡376
人间词话(节选)&近代·王国维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