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药动学服务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药动学服务
  • 任先达,潘润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3515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药物代谢动力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药动学服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临床药动学服务的目的和意义3

上篇 临床药动学的理论基础3

第二节 临床药动学服务的内容和任务4

第三节 临床药动学服务体系和流程6

一、临床药动学服务体系6

二、临床药动学服务的流程7

第四节 我国医院药学今后发展面临的机遇7

一、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7

三、加速临床药师的培养8

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8

四、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9

第二章 临床药动学服务的数学基础10

第一节 常用数学概念与公式10

一、连加式10

二、数列与级数10

三、导数与微分12

四、积分17

五、行列式解方程组19

一、微分方程20

第二节 药时曲线的相关计算20

二、拉普拉斯变换(L-氏变换)21

三、药时曲线的积分23

四、线性回归25

第三节 临床药动学服务公式推导26

一、静脉推注(Ⅳ Bolus),单室模型26

二、静脉恒速滴注,单室模型29

三、静脉推注多剂量给药,单室模型35

四、一级吸收,血管外给药,单室模型38

五、尿药法43

六、非线性药物动力学45

七、二室模型49

附表:拉氏变换的象原函数和象函数转换表51

第三章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53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基本参数53

一、转运速率常数53

二、生物半衰期53

三、表观分布容积54

四、稳态血药浓度54

一、单室模型55

第二节 房室模型55

五、体内总清除率55

六、生物利用度55

二、双室模型70

三、多剂量给药82

四、隔室模型判断95

第三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96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96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识别97

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97

四、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参数计算98

第四节 统计矩原理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101

一、统计矩的基本概念101

二、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103

第五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105

一、群体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105

二、NONMEM法简介106

三、研究流程及注意事项107

第一节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计与建立110

一、体内药物分析简介110

第四章 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110

二、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计的主要依据111

三、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计与建立的一般步骤111

第二节 选用定量分析方法的依据113

一、光谱分析法113

二、色谱法114

三、毛细管电泳法116

五、同位素法117

六、电化学分析法117

四、免疫分析法117

第三节 生物样品测定前的处理方法118

一、生物样品的采集118

二、生物样品的储存120

三、生物样品处理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121

四、样品均匀化122

五、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的处理123

六、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萃取125

七、生物样品中待测组分的浓集129

八、生物样品中待测组分的衍生化129

一、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验证指标131

第四节 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验证指标和分析方法的考核131

二、分析方法的考核137

第五节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和毒品/血药浓度分析发光仪TDx简介138

一、FPIA的基本原理138

二、TDxFLx仪器介绍139

三、方法评价139

第六节 常用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简介140

一、庆大霉素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0

二、茶碱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2

三、万古霉素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3

五、利多卡因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4

四、奎尼丁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4

六、地高辛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5

七、苯妥英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5

八、游离苯妥英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7

九、普鲁卡因胺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8

十、苯巴比妥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8

十一、卡马西平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49

十二、丙戊酸药物浓度测定方法150

附录 TDx使用操作规程151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基本概念154

第五章 治疗药物监测154

第一节 概述154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理学基础155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适用范围156

一、监测的先决条件156

二、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157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注意事项158

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指征159

二、检测样本的采集160

三、应当测定什么指标160

五、结合临床开展工作162

四、正确认识检测方法162

附表1.常规血药浓度有效范围和取样时间166

附表2.其他药物的有效浓度范围167

第六章 临床用药方案的调整168

第一节 概述168

一、临床用药方案设计的意义168

二、用药方案个体化的必要性168

三、用药方案个体化的依据168

一、给药途径的选择169

第二节 根据药动学参数设计用药方案169

二、剂量及用药间隔时间的计算及举例170

第三节 根据治疗药物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175

一、一点法和重复一点法175

二、稳态一点法176

三、不需测定血药浓度的剂量调整方法176

附录:实施治疗药物监测前估算地高辛剂量的方法181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187

一、取样时间187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187

第七章 氨基糖苷类的血药浓度监测187

下篇 血药浓度监测的案例分析187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188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188

五、对小儿用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指导192

六、对膀胱纤维化病人的指导193

附:氨基糖苷类药物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剂量方案193

一、概述193

二、氨基糖苷类药物一天一次给药的剂量指导(成人)195

一、k,V值的求算法196

第二节 解题须知196

二、计算给药间隔时间τ199

三、血药浓度法的有关说明199

第三节 案例分析200

一、制定并调整给药方案200

二、估算血药浓度并调整维持剂量203

三、计算药动学参数和设计给药方案204

四、按预期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206

五、达稳态血药浓度后求分布容积207

六、用药过程中判断给药方案是否正确208

七、计算血液透析病人的药动学参数211

八、预测血液透析病人的血药浓度212

九、计算用药过程中的血药峰浓度214

十、达稳态血药浓度后调整给药方案215

第四节 应用公式217

附表:理想体重表220

第八章 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监测221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221

一、取血样时间221

二、取血样的频度221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222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222

五、临床药动学病历书写指导224

六、小儿使用万古霉素的指导226

第二节 万古霉素的解题须知226

一、万古霉素的体内分布特点226

二、k、V值的求算法227

第三节 案例分析228

一、预测稳态血药浓度228

四、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228

三、计算半衰期228

二、按预期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229

三、按预期稳态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230

四、调整给药方案并书写药动学病历232

五、达稳态血药浓度后判断和调整给药方案235

六、按实测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237

第四节 应用公式238

第九章 茶碱类的血药浓度监测241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241

一、取样时间241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242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242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242

五、各类病人茶碱体内的清除系数表244

第二节 解题须知245

一、k、V值的求算法245

二、其他参数计算247

第三节 案例分析247

一、预测稳态血药浓度并调整剂量247

二、按预期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249

三、按预期稳态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251

四、按实测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252

五、计算病人的药动学参数254

六、按期望的稳态谷浓度和给药间隔设计给药方案255

七、预测病人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56

第四节 应用公式257

第十章 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259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259

一、取样时间259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259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259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260

五、影响地高辛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因素261

六、地高辛剂量的推荐262

第二节 解题须知263

一、V、Cl值的求算法263

二、计算维持剂量264

三、用血药浓度法求病人对地高辛的清除率264

四、剂量的调整264

第三节 案例分析265

一、正常肾功能病人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265

二、肾功能不良病人设计给药方案266

三、用经验法设计肾功能不良病人的给药方案268

四、用群体均值法设计肾功能不良病人的给药方案270

五、用群体均值法设计负荷剂量后用血药浓度法调整维持剂量272

第四节 应用公式274

第十一章 奎尼丁的血药浓度监测276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276

一、取样时间276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276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276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276

五、奎尼丁在各类病人体内的参数278

第二节 解题须知279

一、奎尼丁的群体V值和Cl值279

二、调整给药方案280

三、注意事项280

第三节 案例分析281

一、经验法制定给药方案后用血药浓度法校正281

二、预测奎尼丁的稳态血药浓度282

三、设计初始给药方案并预测稳态血药浓度283

五、计算不同制剂的等效剂量284

四、预测平均稳态血药浓度284

第四节 应用公式285

第十二章 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监测286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286

一、取样时间286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286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286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286

五、其他287

三、负荷剂量计算及其给药方法288

二、利多卡因的“治疗缺口”288

一、求算药动学参数288

第二节 解题须知288

四、维持剂量的调整289

第三节 案例分析289

一、计算病人对利多卡因的清除率289

二、设计给药方案290

三、出现“治疗缺口”时的治疗方法291

四、血药浓度持续升高分析291

五、慢性肝病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292

六、药物蓄积情况判断293

第四节 应用公式294

第十三章 苯妥英的血药浓度监测295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295

一、取样时间295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295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296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296

五、小儿用药的指导299

六、可能影响苯妥英体内过程的其他因素299

九、应进行游离苯妥英血药浓度水平检测的指征301

八、苯妥英制剂的种类301

七、药动学参数301

十、检测出游离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后调整剂量的方法302

第二节 解题须知302

一、非线性药代动力学模型特点302

二、用群体均值法计算病人的用药剂量303

三、用血药浓度法求病人的参数Vm和Km值303

四、Vm值的单位304

五、苯妥英的蛋白结合率304

六、游离苯妥英血药浓度的剂量计算304

一、已知稳态血药浓度病人给药方案的调整305

第三节 案例分析305

二、双剂量法设计给药方案306

三、根据两个非稳态血药浓度调整维持剂量307

四、根据消除相七点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308

五、设计苯妥英过量病人的给药方案310

六、根据原有稳态血药浓度修正新给药方案311

七、游离苯妥英的监测指征和结果预测312

八、游离型苯妥英浓度过高病人的剂量调整313

九、严重低蛋白血症病人的治疗药物监测314

十、基本概念解析317

第四节 应用公式318

第十四章 其他可检测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321

第一节 锂盐的血药浓度监测321

一、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321

二、案例分析323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325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325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325

一、取样时间325

第二节 普鲁卡因胺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325

五、N-乙酰普鲁卡因胺327

六、药物的相互作用328

第三节 苯巴比妥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328

一、取血样时间328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328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329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329

五、影响苯巴比妥在体内分布的因素330

六、小儿用苯巴比妥的指导330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331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331

七、苯巴比妥的制剂类型331

一、取样时间331

第四节 戊巴比妥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331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332

五、改变戊巴比妥在体内分布的因素332

第五节 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332

一、取样时间332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332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333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333

五、小儿用药指导334

六、全血细胞计数监测334

七、药物的相互作用334

八、成人的卡马西平药动学参数334

九、其他335

第六节 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监测335

一、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335

二、游离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337

三、案例分析3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