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简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简史》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11012·016
- 出版时间:1979
- 标注页数:57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简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页1
第一章 原始社会1
第一节 原始人群和母系氏族公社1
一 中国历史的开端一原始人群时期1
图一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2
图三 北京人制造的石器4
图二 北京人制造石器4
图四 北京人采集野果和植物的根茎6
二 母系氏族公社及其发展6
图五 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7
图七 山顶洞人用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鱼骨、砾石和骨管串制的装饰品8
图六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8
图八 新石器时代的骨耜(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11
图九 新石器时代的稻谷(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11
图一○ 人面鱼纹彩陶盒(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12
图一一 半坡遗址圆形房子和长方形房子模型13
一 父系氏族公社及其社会经济的发展14
第二节 父系氏族公社 私有制、阶级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解体14
图一二 黑陶高足杯17
图一三 中国原始社会后期主要文化遗址分布图20
二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解体21
图一四 大禹像(据山东嘉祥东汉武梁祠大禹像制造)25
一 夏、商的奴隶社会27
第一节 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西周27
第二章 奴隶社会27
图一五 夏桀以人为坐骑(山东嘉祥东汉武梁祠画像石拓本)29
图一六 商司母戊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32
图一七 商龙虎尊(1957年安徽阜南出土)32
图一八 铁刃青铜钺(1973年河北藁城出土)33
图一九 商王大墓(1950年发掘,在河南安阳武官村)34
二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继续发展36
图二○ 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37
图二一 西周大盂鼎 盂鼎铭文38
图二二 西周刖足奴隶守门铜鼎43
一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诸侯国争霸的战争45
第二节 春秋时期奴隶制的逐步瓦解45
图二三 六角形铁锄(1974年湖北大冶铜绿山石矿井遗址出土)46
图二四 四棱铁钻(1974年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遗址出土)46
图二五 铁锤(1974年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遗址出土)46
二 奴隶、平民反对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52
图二六 卫国工匠暴动53
一 哲学、文学和史学56
第三节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化56
图二七 甲骨文(原物为牛肩胛骨,清末河南安阳出土)57
二 科学技术60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确立一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公元220年)63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63
一 封建制度的确立63
图二八 废井田、开阡陌66
二 封建经济的发展 农民阶级与地方阶级的对立67
图三一 战国铁铲(1954年山西长治出土)67
图三○ 战国铁镰刀(1958年河北易县出土)67
图二九 战国铁犁头(1950年河南辉县出土)67
图三二 铁制锄范(1953年河北兴隆出土)69
三 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72
四 诸子百家的争鸣 文化和科学成就76
图三三 秦长城遗址(在陕西横山)76
图三四 屈原81
第二节 统一的秦朝 秦末农民大起义83
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83
图三五 秦始皇赢政84
二 巩固统一和专制集权的各项措施85
图三六 秦统一文字86
图三七 秦统一货币86
图三八 秦铜量86
三 秦王朝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压迫88
图四○ 秦陶马(头部)89
图三九 秦陶俑坑(1974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发现)89
四 陈胜吴广发动的农民大起义90
图四一 大泽乡起义91
图四二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92
图四三 汉高祖刘邦96
一 汉统治者恢复封建秩序的政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97
第三节 西汉封建专制国家的发展 赤眉绿林起义97
图四四 牛耕画像(据1959年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摹绘)99
图四五 代田法示意图100
图四六 关中水利图101
图四七 素纱单衣(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102
二 封建中央集权的巩固103
三 国内各民族联系的加强105
图四八 汉武帝刘彻105
四 赤眉绿林起义108
图四九 赤眉绿林起义形势111
第四节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黄巾大起义113
一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113
图五○ 东汉冶铁画像石拓本(原石为清末山东滕县出土)114
图五一 东汉盐场画像砖摹本(壁画局部)115
图五二 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116
图五三 东汉陶城堡(1956年广东广州出土)117
二 黄巾大起义119
图五四 羌汉人民反抗斗争形势119
图五五 黄巾起义120
图五六 黄巾起义形势122
一 哲学、文学和史学123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23
图五七 王充125
二 科学技术127
图五八 张衡128
图五九 地动仪129
图六○ 张仲景130
图六一 华佗131
图六二 竹木简132
三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32
图六三 丝绸之路134
第四章 民族的大融合和封建社会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公元220-907年)135
第一节 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期统一135
一 魏、蜀、吴三国鼎立135
图六四 曹操136
第六五 诸葛亮137
二 高门士族统治下的西晋 各族人民的反晋斗争141
一 东晋和十六国145
第二节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的民族融合145
图六六 淝水战争形势150
二 南朝和北朝152
图六七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157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59
一 哲学、文学和艺术159
图六八 云岗石窟大佛163
二 科学技术164
图六九 祖冲之164
图七○ 翻车166
三 对外经济论交流167
第四节 隋朝的统一 隋末农民大起义169
一 隋朝的统一169
图七一 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陕西西安出土)169
二 隋末农民大起义172
图七二 瓦岗军开仓散粮174
第五节 繁荣强盛的唐朝 唐末农民大起义175
一 唐朝前期的封建政治175
图七三 唐太宗李世民176
二 唐朝封建经济的繁荣181
图七四 曲辕犁181
图七五 唐三彩陶马182
图七六 唐长安城183
三 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和各族人民联系的加强184
图七七 西域各族人185
图七八 安西都护符和北庭都护府187
图七九 黑水都督府形势188
图八○ 权赞干布 文成公主189
图八一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之一的千寻塔190
四 唐朝后期阶级矛盾的激化191
五 唐末农民大起义195
图八二 黄巢196
图八三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198
一 哲学、文学和艺术200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文化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200
图八四 李白203
图八五 杜甫203
图八六 白居易204
图八七 张遂(一行和尚)205
二 科学技术205
图八八 赵州桥207
图八九 孙思邈207
图九○ 唐咸通九年刻本《金刚经》208
三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209
图九一 鉴真210
图九二 唐代国内外交通示意图213
第五章 封建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和各民族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五代、辽、宋、夏、金、元(公元907-1368年)214
一 五代十国和北宋对中原、南方的统一 辽、夏与北宋的关系214
第一节 五代十国 北宋和辽、夏的并存214
图九三 宋太祖赵匡胤219
图九四 辽、北宋、西夏形势221
二 北宋的阶级状况和社会经济223
图九五 宋官窑贯耳瓶225
图九六 清明上河图(部分)227
三 北宋的农民起义 王安石变法227
图九七 王安石229
图九八 方腊231
一 对峙局面的形成232
第二节 南宋与金的对峙232
图九九 宋、金对峙形势235
二 对峙下的南方和北方238
图一○一 宋代海船(1974年福建泉州湾出土)240
图一○○ 宋圩田模型240
一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中国242
第三节 元朝的统一 元末农民大起义242
图一○二 元太祖成吉思汗243
二 元朝的政治和经济245
图一○三 元代劳动人民生产形象图(据王祯《农书》辑绘)247
图一○四 元朝的漕运和海运249
图一○五 黄道婆250
三 元末农民大起义252
图一○六 元末农民起义形势254
图一○七 刘福通攻占汴梁255
图一○八 朱元璋257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文化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258
一 哲学、文学和史学258
图一○九 元戏曲场面壁画(在山西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260
二 科学技术262
图一一一 水浮法指南针复原模型263
图一一○ 毕升263
图一一二 沈括264
图一一三 水运仪象台267
图一一四 郭守敬267
三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268
一 明初的经济和政治271
第一节 明朝封建统治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71
第六章 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一明、清(公元1368-1840年)271
图一一五 鱼鳞图册275
二 明朝中期的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76
图一一六 锤锚图(采自《天工开物》。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工人制造海船所用大铁锚的情况)279
图一一七 花机图(采自《天工开物》)280
图一一八 明代杭州北关夜市图281
三 明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282
图一一九 奴儿干都司283
图一二○ 万里长城(明重修)284
四 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286
图一二一 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形势287
五 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满族的兴起289
六 明末农民大起义293
图一二二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294
图一二三 李自成起义军用过的大炮297
图一二四 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明朝都城北京298
一 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建立 清前期的社会经济300
第二节 清前期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进一步巩固 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高涨300
图一二五 康熙皇帝玄烨302
图一二六 清代纺织工场图304
图一二七 清姑苏繁华图(万年桥附近)305
二 各族人民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和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进一步巩固306
图一二八 达赖五世朝见顺治皇帝310
三 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311
四 封建压迫剥削的加重和人民反对封建斗争的高粱313
图一二九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313
图一三○ 苗族人民起义和白莲教大起义形势316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中外经济文化关系318
一 哲学和文学318
图一三一 曹雪芹323
二 科学技术324
图一三二 李时珍325
图一三三 徐光启325
三 中外经济文化关系326
图一三四 郑和下“西洋”路线327
第七章 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公元1840-1864年)331
第一节 鸦片战争331
一 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331
图一三五 英国在印度设立的鸦片仓库335
图一三六 清代的银元宝335
图一三七 英国堆囤鸦片的趸船335
图一三八 林则徐337
图一三九 虎门销烟浮雕338
二 鸦片战争的经过339
图一四○ 广州三元里古庙341
图一四一 三星旗341
图一四二 鸦片战争形势图343
三 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44
图一四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345
图一四四 上海租界把中国人的民、刑事诉讼,也由外国领事会同审判346
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洪秀全的早期革命活动350
第二节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50
图一四五 洪秀全351
二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前期的迅速发展354
图一四六 金田起义浮雕355
图一四七 太平军战士355
图一四八 太平天国革命形势图356
图一四九 捻军战斗的形势361
图一五一 太平天国田凭362
图一五○ 《天朝田亩制度》362
三 太平天国前期的制度和政策362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365
一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365
图一五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369
图一五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关发给鸦片商的载运凭单371
图一五四 汉口领事发给英人“游历”中国的护照371
图一五三 1858年清政府分别跟英、法两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371
图一五六 被烧毁的圆明园374
二 洋务派的出现和西太后的政变 中外反动势力的结合375
第四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革命和斗争380
一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和防御中的反攻380
二 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 太平天国的失败385
第五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的文化和科学389
一 新的社会思潮389
二 科学技术392
第八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的发展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公元1864-1901)394
一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半殖民地化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94
第一节 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394
图一五七 1867年在上海设立的汇丰银行分行396
图一七八 1865年设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大门398
二 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398
图一五九 1878年产设立的开平煤矿400
一 列强对我国边疆和邻邦的侵略403
第二节 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 中法战争403
二 中法战争407
图一六○ 冯子材410
一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411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和战后的民族危机411
图一六一 中日甲午战争的形势413
图一六二 邓世昌414
图一六三 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战役,直冲敌舰的中国“致远号”战舰414
图一六四 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417
二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帝国主义列强阴谋瓜分中国420
图一六五 台湾抗日斗争的形势420
图一六六 外国银行擅自发行纸币421
图一六七 1896年沙俄引诱清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422
图一六八 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设立的所谓“纪念碑”423
图一六九 反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的“时局图”425
第四节 戊戌变法426
一 改良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变法运动的兴起426
图一七○ 江苏南通设立的大生纱厂428
图一七一 康有为428
图一七二 谭嗣同430
图一七三 《公车上书记》的封面和序言431
图一七四 “强学会”地址(北京宣武门外米市胡同)431
图一七五 赫胥黎《天演论》432
二 百日维新和顽固派的反动政变433
一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438
第五节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438
图一七七 直隶遵化石门镇义和团的旗帜441
图一七六 义和团战士441
图一七八 义和团运动的形势443
二 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和义和团英勇抵抗444
图一七九 1900年侵占大沽炮台的美日侵略军445
三 清政府出卖义和团和《辛丑条约》的签订449
图一八○ 沙俄侵略军侵入中国东北地区452
图一八一 1901年清政府与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454
一 社会思想和文化艺术455
第六节 十九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455
二 科学技术460
第一节 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进一步结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462
第九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的加深 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公元1901-1918年)462
一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462
图一八二 1904年西藏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用的枪464
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467
图一八三 孙中山470
图一八四 《民报》476
一 革命总爆发前夕的形势478
第二节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建立478
图一八五 秋瑾483
图一八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484
二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488
图一八七 武昌起义,广大人民踊跃参加革命军490
图一八八 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的形势492
三 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和袁世凯窃取政权494
图一八九 德帝国主义在汉口街头架机枪干涉中国革命494
图一九○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498
第三节 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500
一 反对袁世凯卖国独裁和复辟帝制的斗争500
图一九一 袁世凯政府和日本特使商订《二十一条》505
二 军阀割据和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 孙中山发动的护法运动507
图一九二 护国战争形势507
第四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511
一 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文化511
二 科学技术513
图一九三 詹天佑514
第十章 革命力量的发展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结束(代结束语)516
一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 农民斗争的发展516
二 早期的新文化运动519
图一九五 鲁迅521
图一九四 李大钊521
图一九六 《新青年》522
三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结束524
图一九七 毛泽东同志(1919年)525
图一九八 周恩来同志(1919年)526
大事年表528